广深如何打造全球城市合作共赢典范?
广州、深圳,是相距不到100公里的两座世界级一线城市,肩负着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大湾区“双子城”的使命,对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近日,由广州市社科联、暨南大学、南方日报共同主办的广州新观察学术圆桌会议上,来自各界的专家学者们,深入探讨“双城”联动深度合作的现实基础,探索“双城”联动实现合作共赢的创新路径。会上专家认为,在新发展格局下,为深化“双区”建设,广深联动势在必行,两地应在软硬联通、规则衔接、产业互补等领域走向协同,共同打造全球标杆的门户枢纽城市群。
广深联动是自然且必然的现象
城市是人类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中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过去对于城市分层的研究以及观念都比较强调不同城市在世界城市层级中的‘攀爬’,即城市间的竞争。”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刘云中认为,如果从城市网络的角度看,城市之间更需要合作和双赢,而不是零和博弈,更强调城市间基于专业分工的差异化发展。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易明同样指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相互关系就如同自然界中不同生物或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一样,它们都是一种“生态关系”,存在竞争、捕食、共生三种关系。在他看来,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因素以及有关非经济发展因素的空间差异,是导致地区城市群体内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经济与非经济空间活动的主要原因。
“正是城市之间存在差异性,也使得两地拥有互补性。”袁易明借用美国地理学家乌尔曼提出的空间相互作用的三个基本观点,即互补性、移动性和中介机会,分析广深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广深存在资源与产业结构的差异性,且要素在两地之间的移动成本低,但各自通过周边其他提供的中介机会弱化了两个城市共生的迫切性,让双方合作时间延后。
从全球来看,纽约湾区、东京湾区以及旧金山湾区各城市分工协作明确、功能定位合理,使得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出现多元化和互补性强的格局,正不断探索经济错位发展的产业结构道路。“这也为广深两地未来的合作提供了非常好的导向。”袁易明说。
而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而言,在我国很多省都有省会城市和另外一个经济中心所构成的双核心,两个城市各自的功能不一样,其中一个是综合性功能的省会城市,另外一个是以经济发展见长的城市。“广深也是这样的双核心,因此,广深联动是非常自然的现象,也是必然要出现的趋势。”暨南大学经纬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覃成林表示。
在覃成林看来,尤其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现实背景下,加快珠三角地区的发展被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这就要大力联合培育广州、深圳这两个重要的增长极。
“广州要在2035年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深圳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联动、融合、竞争、共赢是两个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广东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省委财经办副主任李彬同样说道。
联合拓展经济腹地
广州、深圳拥有合作的理论与现实基础,以及广阔的发展空间。那么,在“双城”联动中,两地又该如何作为?
李彬表示,“双城”联动就是增进了交融,必然会促进循环。广州深圳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主线,把握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优化联动格局,提升联动程度,深化联动层次,在供需两端发力,强化务实合作,更好支撑广东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的定位。
他进一步阐述道,首先要强化或者是提高软硬联通的水平,构筑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广州深圳要从软硬两方面入手提高对内对外的联通效率,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合理汇聚高效配置,特别以轨道交通为重点,强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两地要实现半小时交通圈,共同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航运中心,共建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特别加强建设海陆空一体联动的交通体系,面向全球共同塑造提升广深在全球城市体系里的影响力。”李彬说,还要以数字政府为牵引,提高政策对接和衔接的水平,特别是加强“互联网+”、政务服务、城市规划管理、智慧城市、市场监管等方面的协作。
“在世界版图上,要利用广交会、高交会等平台,协同提高全球资源的配置能力,建设全球城市。在促进生产服务、金融、流通、创新、技术等这些全球活动中,增创广深两个城市的主导能力。”李彬说。
互连和互联是覃成林提出的广深“双城联动”的内涵。他认为,广深首先是互连,在空间上更便捷的可达、要素更高效的流动、企业更自由的扩张和迁移,把两个城市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只有互连才能互联,进而形成发展合力。
覃成林表示,在大湾区层面上,广深要建设联动机制。同时,在新兴领域率先建立全国性、国际性标准,在5G应用、新基建、金融等领域共同做大做强,化解同质竞争,并推动市场一体化,建立重大事件的协同应对机制。
袁易明也认为,双城合作应强化优势,避免同构性竞赛,提升互补性,进一步提升规则与市场一体化水平,建立两城的合作协调机制与评估机制,并出台足够优惠的对等政策与便利条件。
形成互相协同的产业链网络
广深“双城联动”需要达到怎样的效果?又能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价?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石敏俊从城市网络的角度对城市体系演化作了概念辨析。他认为城市发展总的趋势是要走向具有产业分工和功能协同的城市网络。“产业链空间网络是指特定空间内由产业链驱动产生的空间经济联系网络,它是形成都市圈城市群的基础,可以通过产业链空间网络来考察都市圈或者是城市群内部的功能协同水平。”石敏俊说。
石敏俊对长三角、京津冀城市群中的产业链空间网络进行了分析和对比,提炼出可供广深联动参考的经验。“广州都市圈和深圳都市圈拥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产业体系完备、科技创新能力强劲,应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和资源禀赋,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避免同质竞争。”在他看来,广深联动的最终结果是要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产业链网络。
因此,石敏俊建议,广深联动要产业内贸易与产业间贸易并举,打造梯度式、立体式产业链,共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要促进都市圈间合作互动,消除行政壁垒,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携手打造市场化营商环境的全国典范;要构建区域联动、分工协作、协同推进的技术创新体系,将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迈向中高端,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要深化空间融合,促进都市圈同城化、城际交通一体化,形成轨道上的都市圈、轨道上的大湾区。
奥园科技集团常务副总裁陈永品同样表示,广深产业结构、产业水平既有一定相似性也有一定互补性,两地联合发展,首先要促进产业同链,在供应链、产业链、数据链上,联合建链。同时,作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两极,广深可探索建立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创新应用嵌入式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进一步提高创新成果转化应用能力,扩大人才资源“溢出效应”。
陈永品认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双核,广州和深圳在加强各自合作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辐射作用,带动湾区其他城市发展。政府、企业应战略协同,面向全球抱团出海。
“广深合作应当发挥珠三角城市群优势,集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产服务功能,打造全球标杆的门户枢纽城市群。”刘云中说,广州和深圳要成为生产驱动型产业和城市网络的领跑者、创新驱动型产业和城市网络的推动者、采购驱动型产业和城市网络的积极参与者以及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家园。
【南方+记者】周甫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