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援巴灭蝗工作组:长短结合标本兼治控制蝗灾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报北京3月17日讯 3月17日,中国援巴基斯坦蝗灾防治工作组调查结果显示,若控制不好,巴基斯坦5月份可能形成新一轮蝗灾。中国工作组提出了“精准监测、分区治理、有效防控、科技支撑”的防控总体思路,建议长短结合、标本兼治。同时,建议巴方注意蝗灾国际预警,及时监测并有效扑灭境外入侵蝗虫。
近期,巴基斯坦发生27年以来最严重的蝗灾,使得巴棉花、小麦、玉米产区以及牲畜牧场遭受严重破坏。
工作组调查结果指出,总的来看,巴基斯坦蝗灾形势十分严峻,目前大部分蝗虫已进入交配产卵期,虽对当下作物危害不大,但下一代孵化后对秋季(雨季)作物威胁巨大。根据中国工作组所到的巴旁遮普省、俾路支省、信德省气候条件、种植特点和蝗虫发育进度,及2019年蝗虫在该国迁飞扩散态势来看,如遇到合适气候条件,目前产下的蝗卵将在4月份前后陆续孵化,5月份变成成虫,加之印度、伊朗等境外蝗虫入侵,可能聚集成大量蝗群迁飞,形成新一轮蝗灾。从旁遮普省姜县一块大约10-15平方公里沙漠地的蝗卵密度来看,如果按通常蝗卵的孵化率为20%、蝗蝻期的成活率为60%计算,仅该区域下代蝗虫数量就达上百亿只,蝗群规模将增加上百倍。
据巴粮食安全与研究部介绍,蝗灾从2019年3月一直持续到现在,适合蝗虫孳生的3000万公顷土地已有38%被入侵,发生范围、蝗虫数量、危害程度均属历史罕见。仅姜县的油菜、小麦现已受灾2.8万公顷。
工作组表示,尽管巴有关省份已经组织应急防控30万公顷,但防控范围和效果有限。中国在治蝗方面很有经验,一般说来,飞机喷洒农药灭蝗是迄今为止灭蝗效率最高的手段。中国目前灭蝗主要采用生态防治,特别是用微生物农药来控制蝗虫数量,不仅农药的作用可以抵达蝗虫的后代,而且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
根据实地调查和巴方实情,结合中国防蝗经验,中国工作组提出了“精准监测、分区治理、有效防控、科技支撑”的防控总体思路,建议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短期考虑用飞防和地面移动作业等高效施药器械喷洒化学农药应急防治,减少蝗灾损失;长期考虑根据不同蝗虫密度和发生区域,协调应用生态控制、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措施,推进蝗灾可持续治理。同时,工作组重点推介了“加农炮”、植保无人机等高效喷施设备以及应急防控用药。针对生物农药防控效果受环境影响大,是否适合在高温干旱的沙漠地区应用的问题,建议巴方先做小范围试验示范,验证效果后再大面积推广应用。
此外,工作组建议巴方注意蝗灾国际预警,关注伊朗、印度等国蝗虫发生防治动态,及时监测并有效扑灭境外入侵蝗虫。特别是建议巴方加大调查和监测力度,掌握蝗虫孵化和发育进度,在蝗虫起飞之前的蝗蝻期这一最佳防治时期,采取化学农药集中防控措施。工作组表示,如果巴方能够及时监测到蝗虫,提前准备足够、对路的防控药剂和药械,按照中巴两国专家制定的防控方案,可以较为有效地控制蝗虫危害。
工作组认为,巴当前蝗灾发生区多为沙漠、荒漠地区,人烟稀少,缺乏监测技术和手段,防控能力又严重不足,短期内不可能彻底消除蝗灾,但在国际和中国援助下,可以快速降低蝗虫发生危害程度,减少灾害损失。
在开展植物病虫害可持续治理合作方面,工作组建议抓紧建立中巴联合治蝗工作机制。将中巴联合治蝗纳入中巴农业合作工作组机制,双方成立联合工作组,定期举行会议,就蝗灾可持续治理开展政策对话、技术交流和人员培训。如,开展巴国沙漠蝗发生区域、生物学特性、迁移扩散规律调查,开发或建立蝗灾监测预警系统;以蝗灾防控为重点,设立中巴病虫害联合防控实验室,共同开展技术研究。建议设立蝗灾可持续治理合作项目,开展生物防治、生态控制及物理防治新技术研发;指导并帮助巴方建设高效低风险化学农药、生物制剂、生物农药和大型地面喷施设备、无人机等生产基地,以及人员培训基地。
农业农村部表示,后续将持续为巴提供专业咨询和技术支持,并根据巴方需求,提供急需物资装备和人员培训。巴粮食安全与研究部完全赞同中方所提方案,盛赞中方及时驰援并提供巴方急需物资,充分体现了两国之间的兄弟情谊。巴方表示,今后愿借鉴中方蝗灾防治先进经验和技术装备,与中方合作建立植物病虫害可持续治理机制。
扩展阅读:沙漠蝗传入中国的风险几率很低
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提供的资料显示,沙漠蝗是短角蝗虫,飞行能力强、食量大,可聚集形成巨大蝗群,每天可随风飞行达100-150公里,雌性蝗虫能够产下300粒卵。一只成年蝗虫每天大约可以消耗与自身重量相当的食物,对受害国粮食安全构成重大威胁。
据了解,巴基斯坦此次蝗灾源于非洲的沙漠蝗。自2019年12月份起,沙漠蝗虫灾害在东非地区持续蔓延。日前,蝗虫越过红海到达巴基斯坦和印度。
对于周边国家沙漠蝗传入中国的风险,专家普遍认为几率很低,主要基于三方面原因。
一是从沙漠蝗生活习性看。沙漠蝗的生存和繁殖必须依托于热带和亚热带沙漠,但我国西南同纬度地区没有热带和亚热带沙漠,地理环境和温度条件均不适宜沙漠蝗生存。新疆、内蒙古虽有广阔的荒漠,但气温降雨等不能满足其繁殖条件。
二是从沙漠蝗在我国发生危害记录看。1956年,中国科学院蔡邦华院士曾在研究论文中记载云南怒江下游贡山有沙漠蝗,但没有危害记录。1974年,中国科学院张学忠研究员曾在西藏聂拉木县采集到1头散居型雌性沙漠蝗成虫。随后的40多年来,我国专家一直持续调查沙漠蝗在我国的分布,既没有沙漠蝗迁入我国的记录,也没有发现在我国有危害的情况。
三是从沙漠蝗迁飞路径看。专家分析认为,如果沙漠蝗迁入我国,可能有东西两条通道。西线通道就是从印度、巴基斯坦进入西藏南部,由于受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天然屏障阻隔,气温很低,沙漠蝗难以飞越和存活。东部通道就是沙漠蝗经印度、孟加拉从缅甸进入云南南部,但其难以穿过雨林,且缅甸气候不适宜其发生,云南南部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也不适宜其存活。
农业农村部表示,即使出现强季风等极端天气,导致境外沙漠蝗少量进入中国,也难以建立有效种群,同时从目前中国的监测和防治能力来看,完全能及时有效控制迁入蝗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