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伴随着行业整体市场环境的变动,多个概念股一度火热,背后上市公司股价短时间内快速拉升一路高涨,企业短期集中获益,多家医药企业股东上演“减持”一幕,更有股东清仓减持,趁此机会抽身离场。

细究背后的原因,或是多家企业连年表现不温不火、业绩难以提振的尴尬局面,股东抓住此轮股价拉升时机,火速减持套现。

但是,股价飙升短时存在难以持续,热度一过,股价却显原型再度回落,业绩表现和发展潜力始终是考核企业的标准。更多业绩表现乏力的企业,更在近期经历了股东减持、管理层换血的双重考验。

疲软业绩难支撑短时股价走高

两个月内,多个“热门”药物轮番走红,双黄连短暂脱销;连花清瘟备受热议;瑞德西韦、法匹拉韦更是广受关注,相关生产企业股价短时间内快速飙升。不仅如此,也有药企并无沾边产品,却“蹭”上热点,股价也曾短时高涨。

最早“踩上热点”的企业中,四环生物就是其中一家,公司曾三度公告称“公司暂无特定针对新冠病毒的产品研发和生产”,但市场喧闹裹挟下,公司股价依旧经历了一波快速上涨的行情,自2020年1月17日起,公司股价从3.57元/股的开盘价顺势攀升,并曾一度冲向最高点8.83元/股的高价。

有趣的是,每遇股市挂起“概念股”大风,四环生物股价总能“随风舞动”。据财经网产经不完全梳理,2019年4月,股市曾骤然刮起了“超级真菌”大风,四环生物裹挟其中迎来了一波股价大涨,一度封板涨停;当年11月,A股市场再因“鼠疫”消息带动疫苗股普涨,四环生物股价再度随之上涨。

此次,遇公司股价短暂拉升,公司股东昆山能源“踩点”清仓减持。公司公告显示,于2020年2月7日至2月12日,昆山能源累计减持公司股份1385.82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35%,减持后,昆山能源不再持有公司股份。

财经网产经注意到,昆山能源在2016年下半年入局四环生物,而公司股价自2017年后开始一路走低,进入2019年后始终低位徘徊在4元/股上下。

图片 1

图片来源:四环生物股市行情图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四环生物业绩始终低迷。从扣非归母净利润来看,四环生物多年来呈现隔年亏损,剩余年份盈利微薄的局面,甚至在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公司该项指标接连为负。而在2018年,公司更是多项利润指标同比大幅下滑,呈现负值。

此前,在2015年和2017年,公司曾布局大农业业务,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但是,或为挽救惨淡业绩,四环生物2019年末宣布,将承包经营的多个地方的林木及相应的林地使用权再转让。

2020年1月17日,四环生物发布2019年业绩预告,预计公司2019年扭亏为盈,但全年净利润也仅为1300万元。

而“双黄连”的意外走红,更让相关生产企业“火”了一把。2020年2月3日,春节后首个交易日,太龙药业、哈药股份、福森药业、人民同泰等“双黄连概念股”股市行情一路飘红。就在当晚,太龙药业持股6.02%的第二大股东吴澜即宣布,拟自当日起15个交易日后的6个月内减持不超600万股,减持比例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1.05%。

据悉,吴澜是在2015年3月通过太龙药业定增持股公司,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但此后,太龙药业股价一路下挫至地点3.05元/股,而后保持低位。

2

图片来源:太龙药业股市行情图

太龙药业二级市场表现不佳的背后同样亦是惨淡的业绩。数据显示,2014年至2016年,太龙药业连续三年净利下滑,尽管在2017年有所回暖,但2018年又出现净利润亏损的局面。

太龙药业2019年业绩报告发布,数据显示,预计公司年内扭亏为盈,实现净利4571万元,上年同期亏损1.15亿元。对于业绩扭转,公司解释称,2019 年 5 月起,太龙制药不再纳入合并范围,该部分亏损资产的剥离,促进了公司本年度业绩提升。转让所持太龙制药100%股权,也让公司取得投资收益 612.80 万元,此外,公司还累计收到政府补助约 1482.37 万元。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2019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也仅实现约2886万元的盈利。

“双黄连”热闹持续时间短暂,法匹拉韦接棒“走红”,又一家多年间业绩低迷,却因抗疫新药迅速受到追捧的,正是海正药业。据悉,4年前海正药业从日本引进法匹拉韦,因作为国内独家拥有该药生产批件的厂家,海正药业火速成为“资本的宠儿”。进入2020年2月,随着法匹拉韦收到关注,海正药业股价短期内攀升15元/股上下,3月18-19日,更是连续两天被封涨停板。

但财经网产经注意到,在此之前,海正药业二级市场表现一直不温不火,2019年,公司股价在7元/股-12元/股之间,下半年则维持在10元/股上下。

3

图片来源:海正药业股市行情图

但是,单一药品的迅速走红和短时的资本火热并不能掩盖公司连年业绩亏损的窘迫,自2015年起,海正药业利润已开始走下坡路,并连续四年扣非后净利呈现亏损。近一年来,海正药业更是通过“拼命瘦身”,甩卖房产、转让子公司、出售孔雀等方法,试图自救。近期,公司公布2019年业绩预计盈利0.8亿元至1.05亿元,但值得注意的是,扣除非经常性损益事项后,公司2019年业绩依旧呈现亏损状态,预计亏损金额高达25.1亿元到24.85亿元。而2019年末集中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研发项目开发支出转费用化处理更引来上交所问询。

近年股市低迷伴随业绩紧张,突遇此次股价走高,海正药业二股东随即宣布减持。3月17日晚间,海正药业公告称,国贸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英特药业拟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减持,合计减持比例不超过总股本的2%。

股东减持伴随管理层“地震”

多家药企近年业绩表现疲软股价低位徘徊,在近期股价短时飙升,但短期热度一过,股价却显原型再度回落。北京鼎臣咨询创始人史立臣对财经网产经评价道,一些在此期间股价暴涨的企业并没有经营实力支撑,甚至一些以往并不知名的企业,也在这波热度中走红,但是,短期影响对药品产销量提升没有可持续性,对公司业绩的长远发展影响很有限。他谈到,“这些公司过去几年股价低迷,经营情况不佳,股东减持收益不佳,趁此次股价走高,无论股东高管还是投资人,自然会选择减持,抓紧离场。”

值得玩味的是,近段时间,多家企业在股东减持的同时,管理层也在“换血”。财经网产经粗略梳理注意到,近期,九芝堂、誉衡药业、葵花药业等多家企业,都曾多次发布股东减持、高管辞职等公告。

据九芝堂信息显示,3月内,九芝堂控股股东李振国通过大宗交易的方式减持870万股公司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1.00%。此外,公司还在月内公告,李振国补充质押250万股,占其所持股份比例0.70%,占公司总股本比例0.29%。而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质押后,李振国质押股份数量已占其所持公司股份数量比例超过80%。

就在控股股东进行减持、质押等一连串动作的同时,九芝堂管理层更发生“地震”,公司一次性公开5位人员辞职情况,并公示8名高管聘任详情。2月28日,公司披露,董事刘国超、董事李劲松辞去公司董事及董事会各专门委员会相关职务;董事兼副总经理盛锁柱辞去公司董事及董事会各专门委员会相关职务、辞去公司副总经理职务;监事李威女士、刘淑霞女士辞去公司监事会监事职务。事实上,在此前1月15日时,公司已有两名副总经理高金岩、杨连民辞去相关了职务。

此前,九芝堂以六味地黄丸和驴胶补血颗粒两大单品作为主打产品,也曾凭借疏血通注射剂带动业绩增长,但是,受到环境和政策影响,原先的主力产品销售受阻,而无新产品补充,公司业绩一度遇困。据公司往期数据显示,进入2018年以来,九芝堂业绩盈利开始快速出现下滑。

近两年九芝堂开始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布局干细胞和糖尿病领域。但是,公司转型发展似乎尚未看到成效,公司2019年年报业绩数据尚未公布,根据三季报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九芝堂实现营业收入23.52亿元,同比下降7.69%;实现归母净利润1.89亿元,同比下降43.54%;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67亿元,同比下降39.06%。

4

图片来源:九芝堂业绩数据截图

而股东减持伴随高管变动的情况也同样发生在誉衡药业。据财经网产经梳理,3月11日,誉衡药业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誉衡集团及一致行动人誉衡国际、健康科技债权人可能对持有的公司股票进行处置导致其被动减持。此外,誉衡集团、誉衡国际、健康科技可能通过减持公司股票方式化解其债务压力和流动性风险。随后在3月25日,誉衡药业再公布,公司控股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减持1.11%公司股份。

控股股东及一致行动人接连减持,公司独立董事Liu, James Xiao dong也在2020年1月23日申请辞职离任。据公司公告披露,Liu, James Xiao dong辞去公司独立董事、董事会战略委员会委员、审计委员会委员、薪酬与考核委员会主任委员职务,辞职后,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

誉衡药业近期公布2019年业绩快报,因其上市以来首次亏损,且巨亏高达25.64亿元,引发市场关注。誉衡药业解释称,因子公司业绩未达预期计提商誉减值造成公司亏损。

事实上,自2010年起,誉衡药业就走上了不断扩张收购之路,大举并购曾为公司带来业绩的一时辉煌,公司业绩在2016年达到峰值。但是,收购带来的业绩繁荣在2017年破灭,此后的几年间,公司业绩未见好转,而并购却为公司带来巨额商誉。据财经网产经了解,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末,公司商誉高达33.60亿元,已然占比净资产超七成。

伴随着公司近年来业绩的持续走低,背负巨额商誉和债务压力,誉衡药业开启“瘦身求生”之路。在2019年11月21日,出售所持澳诺制药100%股权后,公司再于2020年1月13日,发布《关于签订意向性终止协议公告》,与Bioton S.A。及Scigen PTE。 Ltd。签订意向性终止协议。一连串的举动也让誉衡药业在近期数月来,接连收到深交所关注。

5

图片来源:誉衡药业业绩汇总截图

若要将短时资本端的火热势头延续下去,在史立臣看来,最根本还是企业经营能力和研发实力。“过去很多企业为了生存一直在拼命奔跑,近段时间,企业更应该静下心,考量清楚未来发展方向,梳理产品结构,优化资源利用率,提升经营效率”,他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