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是中央根据国际形势变化和我国产业发展内在要求提出的战略任务。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提出,以夯实产业基础能力为根本,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的攻坚战。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健全体制机制,打造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这些都为我们聚焦产业链现代化这一关键问题精准发力、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所谓产业链现代化,是指在一个国家内部由产品和服务生产各环节所构成的链条能够充分利用当代先进科技成果、生产组织模式和经营管理方法,整体发展水平处于世界领先行列。具体来说,产业链现代化包括以下几方面的要求:在国际分工方面,要求融入全球生产网络,在发挥比较优势、竞争优势的同时充分利用、整合全球自然资源、资金、技术、人才、各种中间投入品等生产要素;在产业组织方面,要求产业门类较为齐全、产业配套相对完善,大中小企业分工合理、相互合作、融通发展,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在创新能力方面,要求产品研发设计、工程化产业化能力强,产业链整体技术水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引领前沿技术和新兴产业发展;在掌控能力方面,要求在高科技产品领域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处于全球价值链主导地位,产业发展自主性强,具有抵抗外部冲击的韧性;在经济效益方面,要求处于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产业的增加值率和利润率高;在可持续性方面,强调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实现包容性发展。

从这些特点和要求可以看到,产业链现代化是基于全球竞争对本国产业链提出的发展要求。因此,打好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要处理好产业链的全球化与自主性之间的关系,坚持独立自主和开放合作相促进,既要顺应全球化趋势融入全球生产网络,也要保障产业发展自主可控,从而为加快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建设制造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产业链现代化要求融入全球生产网络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信息技术和运输技术进步带来通信和物流成本大幅度降低、产品的模块化程度显著提高以及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推动下,全球分工格局从各国间生产不同最终产品的水平分工进入产业内和产品内垂直分工的新阶段。世界各国具有不同的生产要素禀赋和产业能力,在特定产品的生产上具有优势。由于最终产品生产过程的各环节、各种中间投入品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要素和产业能力不同,跨国公司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优化产品性能、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就会通过进出口贸易或国际直接投资的方式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把价值链不同环节和不同中间投入品的生产布局在最合适的区位。由于各国间生产要素禀赋和产业能力不同,因此一个国家只在某些产品、环节的生产上具有优势,而且限于资金、人力资本的约束,也无法全面弥补在其他产品、环节上与世界最优水平的差距,因此不能做到所有产业、全产业链通吃,只能“有所为、有所不为”,将资源聚焦于具有优势的产品生产上,对于不具优势的中间投入品则进行全球采购,以此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形成最具国际竞争力的最终产品。

经过数十年的深度全球化,世界各国经济已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融合、高度依赖的关系,产业链也深度交织在一起。从任何一种最终产品向前追溯,其生产过程几乎必定会有处于其他国家的生产环节或来自其他国家的中间产品。大多数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与交付过程已经无法完全在单独的国家完成。不融入全球生产网络,一个国家不仅很难使本国产品生产具有全球竞争力,甚至会无法维持产业链的正常运转。因此,产业链的全球化是无法回避的,现代化的产业链一定是开放的、全球化的产业链。

产业链现代化要求产业发展自主可控

重视产业链的开放性、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弱化一个国家内部产业链的重要性。产业链的相对完整性、应对外部冲击的韧性、对全球价值链的掌控力对于一个国家的产业发展、国家安全至关重要。

首先,一国内部的产业链条决定了国际分工利益的分配。在全球化生产网络中,不同国家所处的分工地位、获得的福利分配差异巨大。那些具备知识、技术、高素质人才等高级生产要素的国家处于全球价值链的高端,由于技术和产品的垄断性,坐享高额利润;那些只依靠自然资源、人口等初级生产要素的国家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由于产品的可替代性强,市场竞争激烈,巨大的资源消耗和人工投入只能获得微薄的回报,而且由于本国产品的可替代性强,当资源、人口优势丧失或出现更低成本的竞争者时,经济发展就会受到很大制约。因此,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的发展中国家要改善国民生活、提升经济竞争力,必须改变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而这又依赖于提高本国产业链的现代化水平。

第二,国内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需要产业链自主可控。这是由现代产业具有的规模经济、创新经济、速度经济的特征所决定的。一是产业链的自主性影响规模经济效应的发挥。一个国家的产业体系由成千上万条相互交织在一起、彼此构成投入—产出关系的产业链条所构成,一条规模较大的产业链的缺失不仅意味着产业门类的残缺,更重要的是会对上下游以及相关产业产生严重影响。二是产业链的自主性影响创新经济效应的发挥。产业链某些重要环节的缺失会破坏整个产业赖以存在的“产业公地”,削弱产业的创新能力。研发设计环节与制造环节需要频繁的人员交流与信息交换,尽管信息技术给人员之间的远程在线联系提供了极大便利,但面对面的交流仍然十分重要,如新产品产业化过程中的许多问题需要开发人员在现场与生产线工程师一起发现和解决。制造环节的缺失会对研发设计环节造成损害,从而影响整个产业的活力与竞争力。三是产业链的自主性影响速度经济效应的发挥。当前的市场需求呈现快速变化、个性化和服务化程度提高的趋势,只有毗邻市场的产业链才能够对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即时做出响应,根据用户需求进行个性化设计、定制并及时交付,在了解用户特点基础上提供有针对性的增值服务。

第三,应对“逆全球化”和“卡脖子”风险需要产业链具备自主性。近年来,面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产业升级,发达国家在国内实施重振制造业战略的同时,也加强了对国内产业的保护,通过加征关税等贸易保护手段,甚至不惜以对高技术产品和服务“断供”来遏制其他国家的发展。“逆全球化”的暗潮涌动正在动摇世界各国对全球分工的信心。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国家通过分散采购来源、加强国内供给能力的办法加以应对。我国在先进材料、核心零部件、重大装备、精密科学仪器、工业软件等诸多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对进口的依赖程度较高,因此,必须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增强产业链的自主性,才能降低高技术领域被“卡脖子”和供应链中断的风险,保证产业平稳健康发展。

产业链全球化与自主性要“两手抓”

虽然近年来世界上出现了一些“逆全球化”的动向,但经济全球化仍然是历史大势。我国是全球化的主要参与者,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未来我国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在更加开放的环境中进行,要在开放合作中形成创新能力更强、附加价值更高的产业链。但同时我们也要深刻地认识到,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的,必须重视国内产业链的相对完整性和自主性。产业链的自主性主要体现在一些具有战略性和容易被“卡脖子”的关键领域和环节,具体包括:复杂产品的整体架构设计环节,如重大装备的设计和总装、系统软件的开发;关键性的高技术中间产品,如特种功能材料、核心零部件;前沿技术驱动的新产品新服务,如人工智能技术;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产业链环节以及应急物资生产等。对于其他一般性的产业链环节和产品生产,则可以更多地依赖于国际市场进行采购,鼓励我国企业“走出去”,进行国际投资。还要认识到,产业链的自主性并不意味着最终产品生产所需要的中间产品全部由国内采购,而是要在国内形成一批能够生产该产品且在技术、性能、价格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国产产品能够占有一定市场份额,一旦发生断供等冲击时能够通过扩大产能弥补供给缺口,使我国产业链具有强大韧性。

实现产业链的自主性,关键要增强创新能力,既包括通过创新增强在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以及工业软件等方面的产业基础能力,补齐产业链短板;也包括利用机器人、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生产效率和国际竞争力;更重要的是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提前布局,加快推进核心技术的成熟和产业转化,抢占新兴产业的制高点。在这个过程中,要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包括引领全球价值链、产业链的旗舰企业,面向消费领域、引领全球价值链的品牌企业,在数字经济领域领先的大型平台企业等,使之协调发力,共同打好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从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李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