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物进口仅占消费量2% 粮食产业链公司多举措保供应
本报见习记者 郭冀川
在疫情的影响下,多国限制粮食出口,如越南宣布将暂停签署新的大米出口合同,柬埔寨将禁止白米和稻米出口,这引发了近期人们对于我国粮食安全的担忧。
近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做好疫情期间粮食供给和保障工作情况举行了发布会,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司长魏百刚分享了四组数据:一是我国粮食连年丰收,粮食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二是自2010年以来,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持续高于世界人均400公斤水平,2019年达到人均470公斤;三是我国粮食库存是充足的,库存消费比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17%-18%的水平;四是我国谷物年度进口数量不大,去年净进口1468万吨,仅占我国谷物消费量的2%左右。
多年以来,我国坚持推进贸易全球化战略,通过贸易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农产品资源,通过构建多元化进口格局,保障了粮食供应安全。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王辽卫表示,我国大米进口数量逐年下降,2019年大米进口255万吨,同比下降53万吨,进口大米占我国大米消费只有1%左右,因此粮食供求总体宽松,完全能满足人民群众日常消费需求。
大豆是我国进口粮食的主要组成部分。根据我国海关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累计进口谷物及谷物粉等总计2046万吨,而累计进口大豆达到8803万吨,我国粮食进口额中的80%为大豆,其需求主要是用于自榨油、饲料等。
光大证券研报认为,虽然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较高,但国外生产国主动限制大豆出口的可能性低,因为大豆并非主粮,其主要出口国为美国、巴西、阿根廷等,其大豆总产量中超过50%用于出口,若暂停大豆出口贸易,对出口国经济有重大影响。
新希望工作人员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公司主营产业为饲料,与中粮、中储粮、吉林酒业、象屿等多家国内外优秀原料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上游获得稳定可靠、物美价廉的原料供应。公司饲料业务2018年进行了重组,使原料采购工作得到更加统一协调的管理,进一步加强原料采购方面的能力,减少原料价格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
因为疫情影响下,全球减产预期也导致国际农产品供需关系偏紧,加剧了国际粮食价格的波动,从而带动了国内粮食价格也出现了上涨预期,我国粮食种植产业链上的公司也对此做出了积极的应对。
隆平高科4月8日发布公告表示,公司拟非公开发行募资不超17亿元,用于种子加工生产线新建、南繁科研示范及繁育基地、数字化转型升级等多个项目。公司表示,在项目实施后,公司的种子加工仓储能力、科研能力及信息化管理能力将大幅上升,有利于公司业务开拓、内部整合及研发开展,增强公司综合实力。
中储粮近期公布数据,已完成中晚稻收购2208万吨,并通过组织政策性粮食拍卖和中央储备粮轮出等措施,切实增加原粮供给,一系列举措满足了粮食加工企业用粮需求,确保了关键时期供应足、粮价稳,较好地稳定了粮食市场预期。记者查阅中储粮网发现,4月8日当天,网站在线采购交易中主要交易品种为中晚籼稻谷,成交单价普遍在2400元/吨,折合1.2元一斤。
东北证券研究总监付立春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国内粮食供应充足,但疫情推升国际减产预期,导致近期相关题材大幅炒作,但粮食生产与气候环境影响密切,疫情更多呈现的是短期贸易影响,因此目前的投资炒作存在较大泡沫性,建议投资者谨慎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