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是城市市民最关心的,深圳市罗湖区在土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不断创新,多举措打造出“住有宜居”的罗湖样板。其中,罗湖区在深圳市率先推出“透明物管”,开发了全市首个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相结合的物管平台,目前已在全区10个小区试点,预计今年年底实现全覆盖。

“住房问题,事关辖区千家万户切身利益,事关全区营商环境提升,更事关罗湖全面振兴发展全局。”罗湖区住房和建设局局长马晓东介绍,罗湖是深圳最早的建成区,既面对着土地资源紧缺的现实,又面临着高新科技产业发展将引进大量人才,对住房保障提出更大的挑战。基于此,罗湖近年来积极探索土地资源紧缺约束下建设筹集住房新路,以“保基本”“重人才”为原则,实施人才住房及保障性住房开工和筹集5年计划,不断破解老城区保障性安居工程供应的困境,努力实现辖区群众住有所居需求。

2012年以来,罗湖区共完成筹建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29622套,供应9336套。罗湖是如何做到的?马晓东称,一方面通过对全区建设用地摸底,挖掘可利用的潜力地块,将城市更新、棚户区改造作为筹集住房的重要途径,为罗湖房源提供增量。另一方面强化基本住房保障,推行公租房差异化分配模式。近两年,罗湖区面向户籍在册轮候无房家庭配租公共租赁住房1036套,突破了辖区多年无力消解轮候库的困境,并首次面向先进制造业职工配租公共租赁住房200套,为实现辖区居民“住有所居”目标打开了新局面。

马晓东指出,罗湖区通过政企合作、城市更新配建、“住房+补贴”双重保障、异地购买或租赁等多种手段探索出解决住房问题的新路子。以深业东岭项目为例,罗湖区与深圳市人才安居集团共同组建罗湖人才安居有限公司,利用该项目试点由政府负责制定政策、准入门槛和条件,由企业负责运营管理的“政府+企业”的模式,实现了人才住房规模化供应和专业化管理。罗湖区还先后规模化租赁深业东岭、万科泊寓、招商开元、深南广场等交通便捷、配套完善的项目,通过市场筹集住房1653套。

“十三五”时期以来,罗湖区面向企业配租人才住房3223套,发放人才货币补贴7786.7万元;罗湖区年均发放廉租保障对象货币补贴300户,累计发放1667万元,对低保及低保边缘家庭实现“应保尽保”。马晓东表示,未来,罗湖将优化实物保障与租赁补贴并举机制,结合罗湖区市场租金水平和保障对象实际情况,合理确定租赁补贴标准,探索发放租房消费券、市场租金补差等多种形式扩大货币补贴的保障覆盖面。

“实现‘住有所居’还有赖于制度建立。”马晓东指出,在对接市级政策的基础上,将健全完善适合罗湖的制度,力争打造罗湖亮点。最为突出的便是出台城市更新配建、棚改、物业专项资金等方面政策文件,全面规范住房建设领域各项具体操作。去年底,《罗湖区城市更新项目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实施,明确了住建部门、人才住房专营机构等各方职责,使得办事更流畅、效率更高。

如何在“住有所居”基础上实现“住有宜居”的美好愿景,是罗湖区思考并通过实际行动实现的命题。

对此,马晓东给出了答案。首先要优化住房环境与公共配套设施。罗湖区在筹措房源的过程中,优先选择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条件齐全的区域,如与公交系统或轨道交通网络紧密衔接的万科泊寓。同时,大力推进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项目周边交通、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建设,通过完善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打造宜居环境。在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筹建中则突出绿色、环保理念,注重住房品质提升,探索全面推广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等新技术,营造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

对物业服务不满意、产生物业纠纷怎么办?马晓东告诉记者,罗湖区在全市率先推出了“透明物管”,建立了“罗湖物管”数字平台,实现市、区、街道、社区和企业同步联管联动,有效解决了物业监管、物业服务信息公开化、透明化等问题,及时化解物管领域的矛盾纠纷,进一步推进物业行业“规范化、智能化、市场化”,也标志着罗湖物业管理从传统管理模式正式迈向信息化、智能化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