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晋中5月26日电 题:“晋商故里”破题农村改革:“金钥匙”解码乡村振兴

作者 杨杰英 张云

改革是推动发展的“金钥匙”。对“晋商故里”山西晋中而言,“五地一产”入市改革是激活农村资源资产、打赢脱贫攻坚战役、破解“三农”工作难题、助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金钥匙”。

炎炎夏日,晋中市太谷县小白乡白燕村村民范红海正在绿美园林公司的苗木园区里忙碌着。

“我们的土地流转到合作社后,发展苗木产业,每年每亩可增收四五千块钱。”从靠种地维持生计,到如今的在苗木公司负责育苗基地技术指导,范红海每天除了与园区的村民打交道,还要经常与农业大学的教授、林业学校的学生交流育苗技术。

而在不足五公里之外的上庄村,村支书白志强正在和国土部门的人员核查地块用地性质。“2019年,我们在全面完成土地确权和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对全村的机动地进行了大摸排,并对各类机动地现有使用情况制定不同的解决方案。”

白志强告诉记者,通过对全村非承包耕地的统一规范管理,盘活了集体资源,增加了集体经济收入。

“白燕村发挥涉农科技企业的带动作用,强化‘龙头企业+村集体+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成为‘科技引领、辐射带动’型的成功经验模式。而上庄村积极探索的非承包耕地有效利用之路也比较典型。”小白乡党委书记王艳介绍,小白乡作为晋中市“五地一产”入市改革的纯农型试点,重点推进集体非承包耕地、四荒地等改革。

在推进“五地一产”入市改革工作中,位于祁县县城东南处的西六支乡河湾村,开创农村集体经济增收新思路,盘活机动地资源,发展金丝皇菊等系列中药材种植项目,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廊带。

今年58岁的河湾村村民罗小民种了30多年的地,农闲时在外打工。“外出打零工收入不稳定,如今土地流转后,我们村里人在家门口打工,种植金丝皇菊,收入也提高了很多。”

“河湾村和刘家堡两个村紧邻昌源河国家湿地公园,重点推进乡村旅游,发展农家乐项目,举办美食节等活动,都可以带动乡村振兴。”作为包片干部,西六支乡人大主席范超杰表示,借全市“五地一产”入市改革的东风,不断提升乡村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旅游吸引力。

西六支乡党委书记温豪介绍,“‘五地一产’入市改革绝不是简单的将土地收回来租出去,而是如何去经营,探索出新的发展路径,是要‘唤醒’土地、盘活资源、撑起产业。”

小白乡、西六支乡仅仅是晋中市推进“五地一产”入市改革的缩影。

如今,晋中上下全面推进“五地一产”入市改革,成效显著。三面环山的榆次区乌金山镇后沟村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引进田园综合体现代化农企和项目,曾经的荒坡山变成了花果山。左权县龙泉乡连壁村通过引进连片光伏基地,出租2400多亩“四荒地”,年收入达20余万元……

晋中市委书记赵建平表示,“‘五地一产’入市改革的初衷是把激活农村集体资源资产作为首要任务,把引导工商资本和科技‘上山下乡’作为根本途径,使农村集体经济来一次大发展、农民收入来一次大提高、农村党的基层政权建设来一次大提升。”

在全市“五地一产”入市改革现场推进会上,赵建平用“六觉”描绘改革总的蓝图,即绿水青山的视觉、乡音民歌的听觉、五谷丰登的味觉、花香气新的嗅觉、富裕幸福的感觉、担当作为的自觉。

2020年晋中市委农村工作暨脱贫攻坚工作会议提出,要以推进农村集体非承包耕地、林地、四荒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宅基地和集体经营性资产的“五地一产”入市改革为突破,为全市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让晋中山川绿起来、晋商故里美起来、晋中农民富起来。”晋中市委书记赵建平表示,要实现美丽乡村由“一处美”向“处处美”、“一时美”向“持久美”、“外在美”向“内在美”转变,绘就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

“晋商故里”山西晋中,正在通过“五地一产”入市改革这把开创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的“金钥匙”,激活农村“沉睡”资源资产,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凤凰涅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