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火车站、飞机场等交通枢纽,红外测温能精准识别出旅客体温;轻轻一扫,手机上就能显示“健康码”;5000万网友同时在线为火神山医院当“云监工”……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迎来“大考”,数字化“战疫”在此次大考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数字化的城市管理正在全国各地开花落地。

依托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疫情期间,各地智慧城市系统纷纷开足“码”力,为提升城市智能化、精细化运行提供充足“弹药”。

智慧城市在疫情期间发挥了哪些具体作用,又存在哪些短板?后疫情时代,智慧城市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在哪儿?智慧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如何实现差异化发展? 人民网记者就上述问题专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

疫情让智慧城市建设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适应

人民网:智慧城市、智慧产业在疫情期间发挥了哪些具体作用?

邬贺铨:智慧城市一词由来已久,国家也已经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今年将继续推动新型智慧城市的发展。当前,智慧城市服务已经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适应,这些都得益于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以及政府及相关企业不断加大投入力度。

疫情期间,智慧城市正在发挥重要作用,比如疫情期间每个小区加强进出人员管理,利用人脸识别,红外测温等现代技术手段,包括健康码数据收集上报等。同时催生了一些热门应用,比如直播带货等。

人民网:智慧城市在推动过程中,暴露出哪些短板?

邬贺铨:目前来看,智慧城市的建设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比如随着5G的推广,网络基础设施得到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公众不了解,担心会有辐射等情况,这也让5G基站选址面临一些困难。

此外,疫情期间我们正大力推动远程医疗的发展,总的来说优质医疗资源有限,如何通过云服务让更多人进行共享是未来努力的方向。在实现数据共享的同时,也要注重隐私保护,以“健康码”为例,能收集到个人14天内出行记录等数据,这属于百姓隐私数据等,因此可以通过技术层面实现对此类机密数据的安全防护。

最后,一些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过分追求高大上,但是并未真正发挥作用。其实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有一定的耐心,不可能一步到位,不能贪大求洋,城市管理者应该有“功成不必在我”的规划思路,智慧城市的最终目的是带动城市发展,并真正为百姓实实在在做实事。

智慧城市建设更多的是服务 政府可着重打造两个平台

人民网:后疫情时代,智慧城市和智慧产业的发展趋势是什么?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在哪儿?

邬贺铨:智慧城市本身不是简单产品的买卖,更多的是服务,往往需要持续跟进,因此相关企业可建立一个能更好为智慧城市服务的团队,针对出现的难题及时提供服务。

智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数据,智慧产业和生活同样离不开数据,政府拥有非常多的数据,在保证国家安全、企业机密以及公民隐私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开放给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企业,这样会大大促进企业的发展。

发展智慧产业时,政府可以着重打造两个平台:一个是面向智慧城市产业创新发展应用的创新平台。很多中小企业因为自身规模原因,面临创新动力不足和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创新平台可以为其配备相应的通用软件等,帮助中小企业更快成长起来。另一个是为工业企业服务的网络安全监控平台。每个企业都很重视网络安全,但仅仅依靠一个企业做网络安全并不够,应借助平台发挥更大作用。这样也为智慧城市和智慧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很好的基础。

智慧城市发展空间大 智慧产业应用无止境

人民网:智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每个城市如何进行差异化发展?

邬贺铨:每个城市所处的区位不同,拥有的产业技术也不同,因此每个城市在建设智慧城市时不能直接照搬其他城市的经验,要根据自身产业特色等进行发展。

一方面在原有产业基础上继续发展,可以结合信息化手段赋予原有产业新的价值;另一方面要重视智慧产业的发展,比如现在5G来了,很多人认为这是运营商或者是一些大企业的市场,实际上5G和前几代移动通信是不一样的技术模式,此外,5G的终端不仅仅是手机,包括互联网模块,无人机和机器人等,因此对于企业来说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智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要重视云的建设,要有政府数据平台,因为这些可以为城市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智慧城市可以说是发展空间很大的市场,因为我们很难预判什么时候能建成智慧城市,未来生活的智能化程度等。实际上智慧城市的建设,智能产业的应用都是无止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