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饭协:饭店餐饮行业人力资源结构面临调整 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变革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16日讯 今日,中国饭店协会联合相关机构发布《饭店餐饮行业人力资源需求调研报告》(以下简称《研究报告》)。《研究报告》显示,新冠疫情后,饭店行业有广泛用人需求,浙江、广东、江苏、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企业招聘需求更为旺盛。但由于饭店餐饮行业在疫情之后面临重振消费、市场结构调整以及重新布局等问题,因此,行业内人力资源也将面临新一轮结构性调整。
为更好促进行业构筑更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源结构,引领行业职业教育发展,《研究报告》建议,饭店餐饮企业积极开展职业水平等级评价,提升饭店餐饮行业服务现代化程度;强化培训重视程度,鼓励线上培训,提高行业人力资源利用效率;强化校企合作,提升职业院校以及应用型本科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
《研究报告》显示,本次调研企业全国门店共计3700家,其中有招聘需求的门店占比55.14%,招聘门店分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浙江、广东、江苏、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门店招聘需求更为旺盛。
新冠疫情下,整个饭店餐饮行业受到巨大冲击。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5月份,商品零售127384亿元,同比下降10.6%;餐饮收入11346亿元,下降36.5%。行业在疫情之后面临重振消费、市场结构调整以及重新布局等问题,因此,行业内人力资源结构也将面临新一轮结构性调整。
中饭协在《研究报告》中指出,与2019年相比,2020年行业企业对于高校毕业生需求有所减少的企业占比28.57%,持平的企业占比49.35%,增加的企业占比22.08%。其中,55.84%的企业表示因疫情影响招聘需求受到抑制;35.71%的企业表示需要进行新老人员替换以满足企业转型升级和市场布局需求;33.12%的企业认为疫情期间人力资源供应相对充足应借此机会进行人才储备。
调研显示,住宿企业中三大核心部门仍是人员最为紧缺部门,其中前厅部与餐饮部并列第一,选择该项的企业占比67%;其次是客房部,选择该项的企业占比50%。
值得注意的是,专业对口高校毕业生在经历较短适应期之后,在上手速度、服务意识、工作承压能力等方面都表现出较大优势。《研究报告》显示,77.79%的企业认为工作一年以上的酒店管理、餐饮管理等饭店相关专业毕业生在岗位上手速度上较非相关专业更快,68.59%的企业认为对口专业毕业生在服务意识和服务态度上会表现更好,55.13%的企业认为对口专业毕业生在认可并能够承受高强度工作上表现更优异。
饭店餐饮行业岗位众多且专业性强,比如有客房服务员、行政管家、绿色管家、工程管理人员、会议管理人员、收益管理人员、内训师、督导师、质检人员、数字化管理人员等。
中饭协在《研究报告》中强调,专业性强、职业技能要求高的关键技术岗位职业水平评价问题,企业往往无法完全通过过往工作经验来评价和测度应聘人员的真实职业技能水平。因此,需要在行业内强力推进制定具有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团体标准,通过标准广泛开展职业水平等级评价。通过等级评价一方面可以减少企业的认定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在行业中树立标杆,提升行业整体服务技能水平和管理效益。
值得注意的是,受疫情影响2020年Q1酒店和餐饮企业人力成本占比高达58.10%和27.44%。另一方面,在调查中显示,行业平均工资较低成为行业招聘对口专业优秀毕业生的首要阻力。
对此,中饭协表示,疫情之后行业面临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压力,知识性和专业技能型人才是推动行业发展的根本动力。饭店餐饮企业应更加关注企业人员劳效,更加重视企业人员培训,通过网上培训等具有灵活性的培训方式不断提升人员素质,提高企业人力资源利用效率,通过更具专业性的招聘途径获取性价比更高的行业人才。
住宿餐饮企业普遍反映院校毕业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与现实岗位需求还是存在一定差距,岗位技能培训是饭店餐饮企业培训员工的首要内容。《研究报告》指出,饭店餐饮行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行业,行业中存在行业实践先于理论发展和教学的现象,因此如何将行业发展现实需要及时与院校人才培养相衔接成为做好行业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
《研究报告》认为,行业企业以及院校应积极参与到校企合作工作当中,相互配合、互通信息,让教师到企业中挂职,让行业大师进校园授课,将行业业态发展新变化、市场新需求新动态及时补充完善到教学体系中,让学生在打好学科理论基础的同时能够拥有较为娴熟的操作技能,能够更好理解岗位发展需求,增强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实现院校毕业生与岗位的高效对接。同时通过校企合作,院校帮助企业增强其研发能力,让理论在实践的温床上尽早开花结果,打造循环、畅通、高效的产学研生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