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多奇境。熊耳山在栾川县内蜿蜒曲折,造就了一道道秀美沟域,仓房村就藏在这深沟之中。

竹林幽径,古朴农家,空气中透着甜味儿。走近村口,乡村民宿“仓房人家”映入眼帘。

“快来,快来,屋里请!”民宿主人李银生把我们迎了进去,落座,沏茶,山泉水冲泡的毛尖清香四溢。

“当初咋想的开民宿?”

“穷日子过怕了。自打端起‘旅游碗’,吃上‘生态饭’,就甩掉了穷帽子,日子越过越红火。”李银生啜了口茶,打开了话匣子。

山村盼出路,风景咋才能变“钱景”

“山多、地瘦,过去日子过得不行。”老李想起当年直叹气,全家6口人,只有5亩地,还都是沟沟田、条条地,一年种一季玉米,一亩地打不下四五百斤。

和不少年轻人一样,李银生20岁那年到外面闯荡。可自己一没技术,二没文化,外出务工收入低、开销大,为了照顾体弱多病的父母,没几年他又回了村里。

仓房人祖辈守着好山水,却过着穷日子。村委会主任王青献记得,2013年全村年人均收入只有2000元左右,185户人家,贫困户就有112户。

和仓房村一岭之隔,重渡村在山的那边。一样的山水,一样的条件,光景却大不一样。前些年,靠着乡村旅游,重渡沟名声大噪,山那边的人们富了。到2013年底,重渡村年人均收入达到3万元,“家家小轿车,盖新房,绿水青山成了‘绿色银行’”。

李银生沾上了景区的光,他每天跑得勤,骑着电动三轮车把竹笋、木耳、香菇等山货卖到山那边。

仓房村人在思考。那段时间,村里人茶余饭后总在拉呱(聊天),过去仓房比重渡还强些,人家咋走到了前头?

“咱坡坡地里种一年,不如别人农家乐开一天!”

“关键是他们村先通了柏油路,咱也得想法儿打通到沟口的路。”

在外闯过的李银生觉得,仓房村缺的不只是条柏油路,更需要一条脱贫路——向重渡村学,让山里的风景变“钱景”。

政策及时雨,村民开民宿卖风景

盼啥来啥。2013年元旦,从洛阳到栾川的高速公路通车,高速口通往重渡沟景区的公路途经仓房村。

“路通了,乡村旅游就有指望了!”李银生看到了希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一项项好政策落地生根。

竹海野生动物园项目落户仓房村,村里的崎岖山地、茂盛竹林成了休闲好地方。通过山地流转,村民有租金、有分红,园区就业有工资,项目带动每年户均增收6000多元,还带来300万元务工收入。

“更主要的是,园区引来了人气,到旺季车都没地方停了。”李银生感到开农家乐的机会来了。

扶贫干部牵线对接,李银生把各项政策了解得门儿清:扶贫小额创业贷款10万元,免息;贫困户互保贷款3万元,也是免息;到户增收资金3000元,直接打到个人户头。还有,县里对发展乡村旅游的贫困户,最高补贴6万元。李银生对自家房屋进行了改造,2015年底开起了乡村民宿,取名“仓房人家”。

刚干旅游两眼一抹黑,镇里组织起免费培训班,李银生两口子渐渐入了门。“仓房人家”生意渐渐走上正轨,一年盈利七八万元。2016年,李银生全家脱了贫。

好生态也能富口袋,越来越多的村民尝到了甜头。仓房村制定了村规民约,严禁开荒种田,不再上山砍树,引导村民放下柴刀“种”风景。王青献说,现在村里开起42户农家宾馆,每户年均增收3万元,去年底112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农家乐减量增效,守护好生态,一起富口袋

旅游饭就是生态饭吗?

李银生说,这两年重渡沟周边旅游火了,光自驾游客就翻了一番。游客多了,自然财源滚滚,可是污染也随之加重,景区一天的废水排放量最高达到8000吨。

“没了绿水青山,还能保住金山银山?”吃上旅游饭的乡亲又在考虑新问题。

政府引导,成立重渡沟景区管委会,重渡村与周边8个村携手实施“减量增效”——压减景区床位数量,提升服务质量,将农家宾馆升级为精品民宿。对分流到周边村里农家宾馆的游客,景区给予门票优惠。同时,加强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

“说保护环境谁都支持,可是要减少床位,相当于从一家一户兜里掏钱,找谁都不愿干。”李银生坦言,刚开始许多人都在观望。

关键时候,重渡村老支书余长生站了出来,将自家农家乐的床位从50张减到了15张,打造了12间各具特色的精品房。房间少了,品位上去了,旺季一间房住一天能卖到1000元,老余一年赚了60多万元。

“有账算,在理儿!”李银生说,大家慢慢想通了,“减量增效”工作顺利推进。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栾川县咬定生态扶贫,建起23个生态庄园、1442家农家宾馆,乡村旅游带动1.3万人脱贫,绿水青山正变成金山银山。

如今,李银生又有了新打算,为自家的民宿打品牌、上星级,下一步开发“竹”特色精品房,“俺算是认准了,这碗‘生态饭’才是长久饭!”记者赵永平毕京津常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