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上一块智能手表,就能实时监控佩戴者的心电图、房颤等健康数据;通过远程视频,就能对偏远地区的患者进行多学科会诊;凭借一部普通的智能手机,帕金森患者在家就可以完成运动功能日常评测……近年来,AI(人工智能)技术与医疗行业深度融合,为人们的健康生活和医疗服务带来更多可能。

智能阅片辅助医生诊断CT影像,高效排查病患

只需15秒,新冠肺炎智能阅片系统就能对患者的CT影像出具智能分析结果。如果仅靠医生肉眼阅片,一般需要耗时5—15分钟。

前不久,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公布了在科技支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表现突出的人工智能企业名单,平安科技凭借这款肺炎CT影像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产品榜上有名。

平安集团首席医疗科学家谢国彤告诉记者:“我们在肺病领域研究了两年多,这次的新冠肺炎又是一个肺部的疾病。CT影像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诊断中极为重要,病患的大量增加给影像科医生带来巨大的工作压力,迫切需要既能提高准确率,又能加快阅片速度的助手。”

还在春节假期,平安智慧医疗技术专家黄凌云就和团队探讨研发针对新冠肺炎的人工智能产品的可行性。“AI阅片系统的主要原理就是机器的深度学习功能。简单说就是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视觉,训练机器通过学习大量做过标注的数据,从中找到数据中的统计规律。最终目标是让机器能够像人一样具有分析学习能力,识别、判断出异常。”

一切都在与时间赛跑。2月9日正式立项,2月19日这款新冠肺炎智能阅片系统就在“平安好影像”远程诊断云平台上应用,2月21日起开始覆盖到包括湖北省在内的全国各地1500家医疗机构,大幅提升了医生的诊疗效率。在抗击疫情中,平安科技的AI系统筛查出了有肺炎CT影像学特征的疑似患者2万多名,并辅助医生进一步排查,累计智能阅片量超400万张。

不只是平安科技,多家人工智能企业都积极投入抗击疫情的“战场”。这些企业推出的肺炎CT影像辅助诊断系统、疫情防控机器人、智能测温系统、疫情防控外呼机器人等智能技术在防疫抗疫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AI赋能整个诊疗流程,效率和准确率均大幅提高

“人工智能为医疗打开了更大的空间。智慧医疗和AI技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能为医生赋能,为医护工作者带来便利。累积下来的数据与模型,未来则可以整合到更多人机诊疗方案当中,成为智慧医疗生长的基石。”北京安贞医院常务副院长、心血管病专家周玉杰表示。

周玉杰介绍,安贞医院每天要做两三百例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过去全靠人工,从检查到出报告,需要4天以上的时间。后来采用了数坤公司的心血管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效率提升了一倍。”

在冠心病的CT门诊检查阶段,通过人工智能软件,能够精准地检测出病人的血管狭窄程度。“以前是通过眼睛来看,血管狭窄达到一定标准就放支架;现在则是功能型诊断,5分钟之内AI就能给病人的血管狭窄度和功能打分。我们的原则是只要不影响功能,就不给病人放支架。对于心血管病的治疗,这可以说是里程碑式的进步。”

腾讯天衍实验室主任郑冶枫介绍,当前AI在医疗场景的落地应用,重点在于深入临床一线,涵盖了整个诊疗流程。从诊前的疾病预测、疾病筛查,到诊中的辅助诊断和辅助治疗,再到诊后的随访和健康管理,力求打造一个智慧医疗闭环,真正帮助医生和患者。

周玉杰告诉记者:“过去采集病人的病史靠手工录入,做结构化的分析难度很大。但现在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对病人的管理、病情的分析都可以实现结构化分层,比如40岁以上容易得心脏病的人有哪些特点,不同年龄段的不同病变意味着什么,这些对于疾病的预防、诊断都很有帮助。”

在就诊中,应用较多的是AI影像技术以及“AI+辅助诊断”。AI根据患者在影像、病例、体外诊断的一系列检查结果,进行辅助诊断。据不完全统计,AI在肺部和心血管疾病领域已经累计为千万患者提供辅助诊断服务。利用AI辅诊引擎,腾讯觅影能辅助医生对700多种疾病风险进行识别和预测,提高临床医生的诊断准确率和效率。

AI也为诊后管理提供了便利。“利用视频分析技术更高效、精准地评测运动障碍患者的病情,对患者进行分级,并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医生也可以通过手机与患者互动,实现患者的疾病管理。”郑冶枫说。

“云看病”弥补基层诊疗服务短板,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在更多专家看来,AI赋能医疗还可以有效补充医疗资源,助力健康中国的建设。

“以前每次外出检查和买药,都特别费劲,先坐电动车下来,再搭公交车去城里。”北京市平谷区居民李奶奶今年70多岁,住在山区,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等慢性病,除了每周拿药外,两三个月要进城做一次检查。

去年12月,平谷区卫健委与数坤科技成立了京津冀基层医学影像人工智能中心。该中心计划将AI心血管病、AI脑卒中、AI肺癌的筛查和影像产品部署到区内及京津冀地区25家基层医院和对口帮扶医院,让这些地区的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大专家”水平的智能医疗服务。

平谷区卫健委主任金大庆介绍,用人工智能和模拟医院解决基层临床问题,不仅提升了基层的医疗水平,还可以快速收集、分析、预测疾病数据和区域健康走势,对重大疾病进行联防联控,对重点人群、康复人群等进行有效管理和预防。

数坤科技首席执行官马春娥表示,AI正在将专家级的医疗服务能力逐步复制和扩展到基层居民身边。“AI+医疗”的发展与完善,将有利于补全基层诊疗服务短板,强化公共卫生服务效率,帮助解决我国优质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和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不足的结构性难题。

“AI+医疗”仍处于起步阶段,需在政策、机制、技术等方面加以完善

不过,多位专家也表示,我国的“AI+医疗”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前景广阔,但仍需在政策、机制、技术等方面加以完善。

受访的多家人工智能企业表示,AI企业研发投入较大,但由于医疗器械三类注册证审批时间较长,影响了创新型产品的商业化和市场化推广。希望在政策上能够对AI医疗器械加大支持力度,在AI产品的临床试验、安全性评估等方面进一步明确标准规范,加快AI医疗器械的审批速度。

专家表示,未来“AI+医疗”值得期待的是为患者提供个性化诊疗方案,尤其是肿瘤、肾衰、心衰等复杂疾病的诊疗。要实现这一目标,有赖于医学与工程学的进一步联合攻关。

郑冶枫认为,当前制约医疗人工智能发展的瓶颈一是医工融合型人才缺失,二是数据孤岛。“深度学习需要大量高质量数据进行训练,但满足条件的医疗数据却相对较少,而且医疗数据相对封闭,加上医疗数据需要人工标注形成标签以供训练,这也大大制约了医疗人工智能的发展。”

谢国彤建议,进一步推进医疗大数据有序开放和利用。从政策、法规、机制等多方面着手,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打造政府数据共享平台,推动开展行业大数据应用建设。建议可以先从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着手,有效协同优质医疗资源、整合居民的全周期健康管理相关数据,最终做到信息互联互通,为“AI+医疗”的智能化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