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7月14日讯 对于消费者而言,购买进口保健品已经不是新鲜事。但对于我国的保健食品产业而言,对外出口保健食品的道路依然在摸索中。日前,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通过中国经济网“中经云端”平台,采用线上会议方式举办了第五届营养健康食品行业职业经理人思享汇活动。仙乐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策略官兼执行副总裁杨睿分享了其公司在海外业务中的探索和感受。

仙乐健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策略官兼执行副总裁杨睿在线分享

“2019是出口市场特别动荡的一年,美国对中国出口商品提高关税”,杨睿表示,公司大部分品类在2018年的进口关税是6.4%,而在2019年9月份,达到了21.4%,今年2月份回调到了13.8%,在这个过程中,出口企业承受的不仅是来自关税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而且因为谈判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给业务开展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按照中国医保商会的统计,2019中国对美国的膳食补充剂的出口金额同比是下降了11.7%,而在2020年的1月份到4月份,虽然有新冠疫情的加持,使得大家对于免疫类产品的关注度和需求上升。杨睿表示,尽管如此,中国对北美的整个出口情况仍然是下滑了4%,而对欧洲的出口下滑了9%。整体的来说,中国对外的出口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相比2018年,我们对美洲的出口业务增速为42%,2020年第一季度,同比2019同期,增速为53%, 欧洲市场则相应为6%和20%,美洲市场的软糖业务增长迅猛,实现翻倍增长。”

杨睿表示,逆势增长,主要得益于海外业务的转型升级。从2002年开始,公司出口业务保持了不错的成长性。但是出口产品以标准化的大产品、鱼油软胶囊为主,可替代性很强,客户规模不大,虽然认可公司的质量和服务,但并不是市场主流品牌,自身的成长空间有限,价格仍然是他们主要的决定因素。

另外,中国的业务人员在开发北美和欧洲的主流客户时,虽然语言通畅,但经常感觉还是面临着一堵无形的墙。从2012年起,公司开始探索海外业务模式的升级,开始招聘当地的销售,建立本地供应链。

杨睿介绍称,现在的客户名单中,已经有不少市场主流品牌,他们对于供应商的要求,更加综合,不单纯是价格的考虑,还看重产品开发能力,响应速度,行业信誉,供应稳定性,抗风险能力。

“只有将简单的成本优势转化为复合的产品优势,出口业务才能有机会持续发展,当然这个过程,需要投入,也有风险。但如果不做,出口业务就会停滞不前,甚至萎缩。”在杨睿看来,客户对于服务的综合性要求,也让公司的营销模式升级能够真正得以落地,从单纯的OEM到主动推广新产品。顺应市场趋势,公司推出了植物基础产品,通过了有机认证,并实现了产品领域的拓展,扩大了市场空间。

另外,相比出口业务的困难,保健食品进口业务增长迅猛,持续上升。对此,杨睿表示,对于跨境电商业务的特殊政策,一直也有一些不满的声音,但客观来说,这些进口品牌和产品,吸引了更多的年轻消费人群,很大的拓宽了产品的边界,在一定程度上为行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国与其他国家的行业之间保持交流,互相促进,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