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八佰》“报复性消费”背后: 上市公司出品大片将“撞档”扎堆上映)

《八佰》成为今年以来票房最高的电影,并带动全国单日票房时隔221天再度破亿,电影院里的“报复性消费”一时被A股市场聚焦。

但《八佰》点燃影院复工以来第一把火之际,作为主要出品人的华谊兄弟(300027.SZ),对收益情况依旧讳莫如深。

“公司在《八佰》的投资和分账比例属于商业机密。”华谊兄弟工作人员8月24日下午如此回复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随着《八佰》赚足眼球和影视上市公司股价跟着走强,多家券商近日发布的研报均表示,这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在沉寂半年后观众对于在电影院观赏优质电影的需求亟需得到释放,因此电影板块的“报复性消费”有望继续出现在国庆档。

撤档大片竞逐国庆档

有了《八佰》的示范效应,更多上半年“积压”影片的定档也得到高度关注。

“除了已经披露的定档影片,我们最近定了9月11日上映《我的女友是机器人》。”光线传媒(300251.SZ)相关人士8月24日下午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影片的定档上映,要相关部门审核之后拿到各种各样的许可,不是你想什么时候上就什么时候上。”

值得注意的是,光线传媒还是《八佰》的参投方,但上述光线传媒相关人士同样表示,《八佰》的参投占比不能披露,“如果票房达到一定规模,会披露一个票房和收益区间公告。”

根据半年报,跻身目前中国最大民营传媒娱乐集团的光线传媒,下半年起即将上映的还有参投+独家发行的《荞麦疯长》、主投+独家发行的《姜子牙》。

而《姜子牙》与巩俐黄渤主演的影片《夺冠》、献礼片《我和我的家乡》已确定定档国庆档,《荞麦疯长》则是七夕档。

国信证券最新研报指出,依托《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口碑,光线传媒备受瞩目的主投动画电影《姜子牙》有望成国庆档爆款。

公开资料显示,《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达到50.70亿元,是2019年电影中的一匹黑马,创下多项历史纪录。

“《哪吒之魔童降世》比《姜子牙》的投入大,大家对《姜子牙》的期待度也比较高,但不代表《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达到50亿元,《姜子牙》也要奔着50亿元去。”上述光线传媒相关人士说。

《夺冠》则是继《姜子牙》之后进军2020年国庆档的热门影片,而这两部电影和《唐人街探案3》《囧妈》一样,都是今年春节撤档影片,并且这四部电影也是角逐春节票房的主力。

据猫眼专业版此前数据,截至撤档,春节档预售4.68亿票房中,《唐人街探案3》为2.6亿元,《囧妈》《姜子牙》分列其后。但《囧妈》在春节期间改为网络在线播映。

查询可知,《夺冠》《唐人街探案3》《囧妈》均为中国电影(600977.SH)参与出品的电影,万达电影(002739.SZ)亦有参与投资制作的《唐人街探案3》。

定期报告显示,中国电影出品的电影此前也有不俗表现,其投资出品的《流浪地球》,2019年票房达到46.8亿元。

“票房不代表就是整部电影的收益,版权、衍生品、广告等的收益也很重要。”上述光线传媒相关人士对此认为。

集中上映或产生撞档

由于春节撤档影片将集中竞逐国庆档,白热化程度可想而知。

但除了上半年疫情影响导致诸多优质电影积淀,下半年上映的影片还在蜂拥而出,仅华策影视(300133.SZ)半年报就披露,其主投和主控发行的《我要和你在一起》、参投的《狗年》、投资并联合发行的《反贪风暴5》、投资并主控发行的《神探大战》,皆定于下半年上映。

前述华谊兄弟工作人员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其出品的《侍神令》已经公布电影预告版海报,确定在2020年上映。

事实上,电影行业相关企业上半年的惨淡经营,确实急需挽回损失。公开数据表明,2020上半年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全国票房仅22.41亿元,观影人次6006万人次,同比减少92%以上。

“下半年能不能弥补回来,这个谁也都说不好,因为电影是文化层面的东西,每个人对这个电影的需要程度就会决定这个电影的票房结果,所以不太好预测。”前述光线传媒相关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但下半年集中上映,对业绩肯定有推动。”

国信证券研报由此认为,随着影院逐渐开工,新片数量和质量正在显著提升,电影行业有望步入票房与新片供给正向共振的阶段,加速行业恢复进度。

但上半年积压的优质电影将扎堆上映,是否可能分散票房?

“《八佰》在这个定档期间,确实没有别的影片暂时跟它抗衡,但如果搁到平时,其他表现也挺好的影片跟它撞挡,可能就会影响《八佰》的票房表现。”上述光线传媒相关人士认为,“电影投资亏损肯定会有的,但对我们影响不大,因为还有其他的影片可以平衡这些风险,不像就一两个项目的小公司,这足以决定他们的生死。”

该人士表示,虽然投资一个电影会有一个大体的判断,但结果却受太多因素的影响,“同档期其他电影及当时环境下观众的选择,都有直接的影响”。

因此,光大证券研报就直接指出,疫情冲击下,或带来电影行业产能出清后的集中度提升,而这些都是有利于头部企业的因素。

(作者:张望 编辑:郑世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