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中药质量的“牛鼻子” 药典博物馆成立委员会促进中药安全使用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山东8月30日讯(记者 朱国旺)8月29日,由药典博物馆主办的“药品标准与中药使用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学术交流会”在台儿庄药典博物馆召开。该委员会由全国各省市三甲中医院92名临床药学负责人组成,通过三甲医院和学科的合作,开展学术研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对中药相关标准进行研究,对中药临床使用过程中的质量管理、质量控制和疗效观察等综合研究,深入推动药典文化研究和传播,推动中药安全合理使用,促进中医药临床服务高质量发展。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药学部主任曹俊岭当选为首届主任委员。
图为药典博物馆缪志华馆长(左)给药品标准与中药使用工作委员会曹俊岭主任委员授牌
中医药越来越受重视,尤其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中药通过了“大考”,发挥了积极有效的治疗作用,为人民生命健康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得到群众的普遍认可。
中药标准是保障中药质量的“牛鼻子”,实施好环直接影响临床使用效果。由于中药材来源产地不同,有效成分含量也各不相同,不同厂家生产的产品,质量有可能并不一样。临床上很多医生、药师也反映中药效果和过去不一样了,有的效果不太好了,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副局长、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边振甲认为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在生产环节。他说,虽然国家药典对药品标准有严格的要求,但不可否认,有些企业并没有按照药典标准去生产,药品质量难以得到保证。通过这次疫情,中医药更受重视,应该借此东风进一步完善中药标准,没有标准的要制定标准,有了标准的要统一标准。一个中药产品,同一个配方,同一个名称,不同的厂家,应该有同一个标准。这个统一标准不仅仅是写在药典上,而是应该贯彻到生产工艺各个环节,通过统一标准来保证药品的质量以及疗效。他强调,生产环节的质量控制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药品标准必须要执行。通过完善标准、制定标准、统一标准,使中药逐步走上规范化、标准化的现代化轨道,为国人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副司长周杰表示,中医药是我国传统医学和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世界医学的重要组成。我国不但在公元659年就颁布了世界第一部药典《新修本草》,中医药在不断理论探索的实践中发展出完整的治疗疾患、促进养生保健的医学体系,还在近年来的各种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积极的重要作用,今年的新冠疫情防控中,我国中医药“三药三方”因其明确的防控效果而家喻户晓。目前中药质量控制和管理水平得到了长足发展,中药的使用越来越普及。将药品标准与中药使用结合起来,发挥中药临床药学专家的资源优势,对于中药标准研究、中药安全合理使用、中药质量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图为药典博物馆“药品标准与中药使用工作委员会”成立仪式颁发聘书
在学术交流会上,国家药典委员会中药标准处处长石上梅介绍了2020版《中国药典》的修订情况,并就中药部分修订的主要内容及其修订思路等进行了阐述;全军中医药研究所所长肖小河教授以“中药质量评控:新时代、新策略”为演讲主题,从中医药发展的时代机遇、在新冠疫情防控中发挥的突出作用,以及中药研究和临床使用的新环境、新思路和新进展等,对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进行了系统介绍;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药物临床研究机构办主任孙洪胜主任药师,在介绍他们团队对中药标准和药品名称方面的部分研究进展时指出,综合药典、医保目录,以及中药相关的一些规范性文件信息,可以看出,中药名称的完整性、系统性和统一性,对中药标准的提升、中药的临床安全合理使用,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
药典博物馆是世界首座以药典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通过工作委员会的方式团结医药行业的专家学者,尤其是中医药专家,开展药品质量管理、药品标准研究、药典文化弘扬等方面的工作,得到行业的高度肯定。
药典博物馆馆长缪志华表示,药品质量是研发出来的、生产出来的,也是监管出来的,更要落实到临床使用之中来。药典博物馆作为一个公益机构,是药品质量文化建设、药典文化弘扬的专业平台,一方面要做好符合药典历史发展和定位的科学严谨的博物馆展陈工作,引导中外游客对药典关注、了解,体现药典的权威性和法定性;另一方面,要采用灵活的策略,吸引各年龄阶段游客和医药专业人士参观游览、研学交流的兴趣和热情,着力营造轻松活泼、互动引导的健康旅游氛围,寓教于乐,将药典知识、药品质量知识有机融合在健康教育和高品质旅游之中。
此次活动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台儿庄古城旅游集团联合承办,江西济民可信集团协办。山东省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总检验师国明、枣庄市政府副市长刘吉忠、台儿庄区委书记陈永生等,与来自全国各省市三甲中医院的临床药学专家学者和医药行业人员160多人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