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木耳产业助农民收入翻番 铁路扶贫项目见实效
西安西站驻杨庄村第一书记王江琦和杨庄村村民杨凤平在为玉木耳装袋。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佟明彪/摄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陕西勉县9月4日讯(记者佟明彪)9月3日下午,陕西勉县元墩镇杨庄村的一批玉木耳顺利装车发货,这批玉木耳的销售收入将在年底以分红的形式发到村里贫困户的手中,“除了拿分红,我们还可以在大棚里做工,一天能有六七十块钱的收入,有了这个玉木耳种植项目之后,我去年拿到了18000多块钱,以前只靠采茶,一年大概就5000块钱的收入。”杨庄村村民杨凤平这样告诉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公司援建的食用菌产业扶贫车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佟明彪/摄
据介绍,2018年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公司投资资金186万元在杨庄村援建了食用菌产业扶贫车间,新建标准化大棚18个,晾晒棚2500平方米,生产用房100平方米,仓库300平方米,带动杨庄村150余户贫困户就近务工,人均增收1000余元。2019年,在大棚内新发展玉木耳20余万袋,采摘期间带动杨庄村贫困户150余户参与采摘,共计采摘17万斤玉木耳,支付人工工资16余万元,此一项,就可带动户均增收500元以上。
据了解,扶贫车间项目除了发放用工工资以外,还通过土地流转和收益分红的方式让贫困户增收。元墩镇党委书记李建武介绍称,参与土地流转的村民可以按照每亩地每年1000元的标准获得收益,而食用菌产品收益分红则是将收益的70%按照参与生产的程度分配给贫困户。
然而,由于玉木耳最佳生长种植期只在每年3月至9月,这就让扶贫车间出现了半年的“空窗”期。经过调研,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公司的驻村扶贫工作组和杨庄村两委发现,香菇在扶贫产业基地最佳生长期刚好为9月至3月,很好的填补了车间的“空窗”期。经过双方沟通,决定在今年对食用菌扶贫车间进行改造升级,由原来的18个大棚生产玉木耳单一品种改造升级为10个玉木耳,8个香菇生产大棚,更加充分的发挥杨庄村劳动力资源优势和土地资源优势,实现产品多元化,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工作人员正在摆放香菇菌袋。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佟明彪/摄
据西安西站驻杨庄村第一书记王江琦介绍,食用菌产业扶贫车间改造升级后可吸纳贫困户务工人员230人,比2019年多增加80人,预计人均增收1000元左右。目前,10个大棚已收获玉木耳14万斤,正在销售中,预计实现利润10万元。种植香菇所用的菌袋也已陆续摆放在大棚里,准备开始种植。
“以前在玉木耳大棚工作的时间是半年,现在改造以后可以延长到十个月,再加上年初采茶的时间,几乎全年都有工可做。今年我的收入应该可以超过两万,收入越来越高,小康生活就近在眼前了。”杨凤平欣喜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