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响应“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之癌症防治行动”号召,由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会主办、人民网·人民健康协办的“2020中国肺癌防治高峰论坛”于9月11日在北京顺利召开。论坛旨在普及肺癌防治知识,提升肺癌早筛早诊早治意识,多方助力,不断提升中国肺癌患者整体5年生存率,助力“健康中国2030”目标实现。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2019全国癌症报告》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肺癌年度发病人数高达78.4万,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分别占全部恶性肿瘤的20.03%及26.99%,居恶性肿瘤之首,加强肺癌防治迫在眉睫。

此次论坛聚焦中国肺癌疾病现状与诊疗进展,立足于实践性、前瞻性和创新性,从肺癌防治加强早筛早诊意识、肺癌精准治疗的进展、提升创新药可及性三个维度开展相关学术探讨。论坛共吸引了包括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会名誉副理事长陈少波,人民网副总编辑、人民健康董事长孙海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高树庚,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主任吴静,国家癌症中心癌症早诊早治办公室副主任李霓研究员,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医疗保障研究室主任顾雪非,肺癌领域专家广东省人民医院终身主任吴一龙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主任医师王燕教授,以及近百名临床精英,专家学者共同参与。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副院长高树庚在致辞中提到:“恶性肿瘤是造成我国居民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位居恶性肿瘤的首位。本次论坛聚焦肺癌防治,意义重大。加强癌症防治,重在预防,需要切实落实癌症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肺癌5年生存率需要多方共同助力。肺癌精准治疗的发展,有助于提高肺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随着国家医保目录的调整,越来越多的优质创新药物被纳入医保,是肺癌患者的福音。提升创新药可及性,不仅要依靠医保,还需要商业保险、公益基金以及其他多种方式的助力。中国癌症防治工作经过多年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效,癌症患者整体5年生存率相较过去有了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也得到很大提升。”

加强肺癌防治从科学预防和早筛早诊做起

去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健康中国行动提出“实施癌症防治行动”,倡导积极预防癌症,推进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降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提出到2022年和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分别不低于43.3%和46.6%的目标。

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主任吴静表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要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慢性病健康管理,将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癌症预防、筛查、早诊早治和规范化诊疗水平的提升,有助于遏制癌症发病率和病死率的上升”。谈到癌症等慢病防控的关键时,吴静主任指出“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主动尽早采取措施,加强预防,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定期防癌体检,密切关注癌症危险信号、接受规范化治疗是肺癌防控的关键。后疫情时代,传染病防控和慢病防控不能截然分开,一定要在疫情期间加强对慢性病患者包括对癌症患者的关注和持续照顾。”

国家癌症中心癌症早诊早治办公室副主任李霓研究员在演讲中提到,“肺癌防治是中国与世界共同面临的挑战,筛查与早诊早治是降低肺癌死亡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国家癌症中心组织开展的我国多中心人群为基础的肺癌筛查项目证实:筛查与早诊早治可有效提高我国肺癌检出的早期占比,进而提高生存,降低死亡。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包括肺癌在内的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工作,推行系列癌症防控政策,将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纳入到国家重大公共卫生服务中;医疗专业机构积极践行国家战略规划,如国家癌症中心已经完成全国40万肺癌高危人群的筛查,并积极构建国家癌症防控平台,在国家癌症中心主任赫捷院士带领下,服务我国癌症防控战略规划的稳步推进;社会各界热心支持,公民个人健康素养不断提高,群策群力,防控肺癌。”

精准治疗助力提高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

目前肺癌常见的治疗方式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其中,靶向治疗的出现开创了肺癌精准治疗新纪元。精准治疗是目前肺癌诊疗的新趋势,能够有效提升癌症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同时降低了不必要的医疗开支,合理配置医疗资源,降低国家医保负担。

广东省人民医院终身主任吴一龙教授在论坛主题演讲中表示:“靶向治疗让肺癌进入精准治疗时代,是近年来肺癌内科治疗手段的里程碑。近些年免疫治疗的兴起也为肺癌患者带来了更多获益。随着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精准治疗手段的提高,不断将肺癌诊断治疗关口前移,这些举措都能为患者带来更大的生存获益。”

吴教授还提到,提高5年生存率是肿瘤防治的重要目标,早筛早诊是降低肺癌死亡率的重点,多学科团队诊疗(MDT)模式是肿瘤治疗的未来趋势,同时还需要提高药物可及性。患者选择药物时,应综合考虑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生存质量,及医保或其他补偿机制,根据患者个人情况,量身定做最合适的诊疗方案。疗效显著的创新药品进入医保能显著改善患者治疗药物选择,也期望这类创新药物能够纳入医保,更好地造福肺癌患者。

吴一龙教授阐述了从EGFR-TKI吉非替尼开启肺癌精准治疗序幕之后,EGFR、ALK等靶向药物更新迭代,已从第一代发展到了第三代。在谈到更优治疗方案的探索时,吴教授以三代EGFR-TKI靶向药奥希替尼为例,研究证实一线使用奥希替尼可以显著延长EGFR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无疾病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中位总生存期达到38.6个月,超过3年。

吴教授还提到肺癌靶向治疗研究从常见靶点扩散覆盖至罕见靶点。不止是针对EGFR,ALK等靶点的创新药物百花齐放,很多研究在探索少数群体罕见突变型肺癌的靶向治疗方案,如MET,RET,HER2等罕见靶点突变,为这部分患者带来治疗希望。肺癌免疫疗法的兴起和陆续获批也为肺癌患者带来了更多获益,不仅为驱动基因阴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长期获益,特别是免疫维持治疗给III期不可切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带来治愈希望,而且免疫治疗也打破了小细胞肺癌治疗20年的沉寂。

聚焦患者获益,提高创新药可及性

谈到面对靶向药物不断“进阶”,肺癌患者治疗过程中如何做选择时,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科主任医师王燕教授在发言中提到:“创新靶向药越来越多,遵循循证医学,三代靶向药与一代靶向药相比,生存获益更好。从总体来说,更好的创新药应从更早期开始用,而就患者个体而言,药物选择应全面考虑药物疗效、安全性、经济性等因素,不能一概而论。”

《健康中国行动——癌症防治实施方案》明确提出采取综合医疗保障措施,完善医保药品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切实提高抗癌药物可及性,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如何使创新药物真正惠及肺癌患者,是我国政府和社会一直以来的关注焦点。

为了推动创新药物可及性,充分满足患者的用药需求,自2016年起,我国相继进行了省医保目录、国家医保目录以及基药目录的更新,越来越多的优质抗癌药物得以被纳入医保,药物审批速度也在不断加快。让人民群众用得起创新药,能尽早用上优质药,将治疗关口前移,切实解决患者需求,进而提高肺癌整体5年生存率,推动健康中国目标的实现。

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医疗保障研究室主任顾雪非指出“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到2030年,力争全面建成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医疗互助共同发展的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将创新药纳入医保需要多重考虑,包括药物经济学价值、影响预算分析等。肿瘤新药可及性近年来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通过谈判准入等方式患者负担显著下降。进一步改善新药可及性,关键在于‘开源节流’,一方面完善医保筹资增长机制,另一方面通过目录动态调整剔除疗效不明确的‘神药’, 开展支付方式改革减少不合理资源消耗。此外,也可以积极探索财务分担协议、按疗效付费等新药创新支付方式。”

多方助力,携手共建“健康中国2030”

助力肺癌患者提高5年生存率,需要政府,医疗机构,社会团体,医药企业等社会各界的齐心协力。《“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等政策及规划已然为肺癌防治行动提供了高屋建瓴的政策引领,而政策的落实需要地方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各级医疗机构积极配合与推进。

同时社会团体、医药企业作为构建健康中国的重要力量,应积极响应政策号召,支持中国肺癌诊疗发展,助力肺癌患者实现高质量的长生存,为“健康中国2030”宏伟目标添砖加瓦。

作为2020中国肺癌防治高峰论坛的企业代表,阿斯利康中国副总裁,企业事务及市场准入部负责人黄彬表示“阿斯利康见证并参与了中国肺癌诊疗的快速发展。秉承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阿斯利康深耕肺癌领域,将国际领先的优质肺癌药物引入中国,并积极响应政府,参与国家医保目录谈判、带量采购,不断推动创新抗癌药的可及性。同时,阿斯利康也在积极探索肺癌全病程慢病化管理,依托各省市学会、协会、医疗机构和合作伙伴,共同推动肺癌诊疗一体化中心iLCC的建设,并积极开展肺癌筛查防治公益行动项目,推动肺癌五年生存率的提升,助力‘健康中国2030’的实现。”

肺癌防治任重道远,构建健康中国需要各方通力合作。《“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实施以来,随着政府政策宏观推动,医疗健康行业加速发展,精准诊疗水平快速提升,创新优质药可及性不断提高。在多方携手共建下,提升癌症患者5年生存率,实现患者长生存,实现肺癌慢病化管理,正在逐步成为现实,“健康中国”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