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进入冲刺阶段 仍存局部海域水质出现污染反弹等问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18日讯 记者从2020年前三季度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视频调度会获悉,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在各地的努力下,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2020年一季度、二季度,渤海近岸海域优良水质(一、二类)比例分别达79.4%和81.6%,同比增加9.4个、2.2个百分点;纳入攻坚战消劣行动的10个入海河流国控断面,全部实现消除劣V类的任务;修复滨海湿地面积超过3300公顷,修复岸线长度约58公里。
会议同时指出,依然存在部分地区湿地修复项目进展缓慢,局部海域水质出现污染反弹,部分入海河流消劣成果尚不稳固等问题。
渤海是我国唯一的半封闭型内海,其自然生态独特、地缘优势显著、战略地位突出,是环渤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支撑和关键依托。近年来,渤海水质有所改善,但陆源污染物排放总量仍居高不下,重点海湾环境质量未见根本好转,海洋资源开发强度高、利用方式粗放,环境风险压力有增无减,生态环境整体形势依然严峻。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环渤海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瓶颈和公众关注的焦点。
2018年11月30日,生态环境部、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行动计划》,确定开展陆源污染治理行动、海域污染治理行动、生态保护修复行动、环境风险防范行动等四大攻坚行动,并明确了量化指标和完成时限。
会议强调,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作为污染防治攻坚战七场标志性战役之一,对改善渤海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各地要聚焦重点目标任务,着力推进各项工作落实落地,确保渤海综合治理攻坚战胜利收官。
巩固提升海域环境质量。紧盯近岸海域优良水质比例和入海河流国控断面水质等关键指标,采取有力措施,推动近岸海域水质稳定改善。加快推进生态修复任务。将生态恢复修复与统筹谋划“美丽海湾”保护和建设结合起来,扎实开展生态修复,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多感受到攻坚战成果。强化环境风险防控工作。进一步整合应急资源,强化应急值守和信息报送,提升应急处置能力。积极谋划“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以攻坚战为基础,认真做好渤海“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