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矿石:产融结合仍任重道远
近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声,铁矿石价格的快速上涨明显偏离供需基本面,存在期货市场临近交割月多头逼仓等人为制造市场紧张行为。当日晚,大连商品交易所发布公告称,落实“零容忍”要求,已针对铁矿石等品种启动“五位一体”监管协作机制,严格排查市场交易行为,严厉打击违法违规交易行为。一面是行业呼吁,一面是监管发力,铁矿石到底怎么了?
分析一个期货品种的交易情况,有众多结构性因素需要考量,比较直观的数据就是交易量和持仓量的比值,即成交持仓比。据公开数据,今年前11个月,铁矿石期货成交持仓比为1.24,处于合理水平,在监管允许范围内。从期货和现货价格的相关性看,国内铁矿石期货价格持续低于现货价格运行,但临近交割,基差修复需求上升,即随着交割日临近,前期过低的期货价格向现货价格收敛。
对于市场是否存在逼仓或“多逼空”行为,市场人士另有解释。逼仓是指交易者通过控制期货交易头寸数额或垄断现货可交割商品的供给,达到操纵期货市场价格目的的行为,其评判标准之一是“期货市场价格严重背离现货市场的价格”。显而易见,实现逼仓的一方要拥有资金或现货垄断优势,在交割月借对手方备货不足或来不及备货,快速拉升行情使其资金不足或无货交割而被迫平仓离场。就铁矿石2101合约而言,目前持仓不到40万手,属于正常水平。今年以来,大商所对铁矿石交割品牌和交割厂库进行了扩容,目前有30多个交割仓库,可供交割品牌都是市场主流矿种。理论上,符合交割品质或品牌要求的现货都是可交割资源,逼仓无法实现。
我国是铁矿石最大进口国,年进口量超10亿吨,市值达千亿美元,但缺乏与消费地位相匹配的价格影响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10年新加坡推出铁矿石指数期货交易后,2013年大连商品交易所上市了铁矿石期货,希望以公开竞争形成的价格改变现货指数定价的模式。作为全球唯一一个铁矿石实物交割的期货合约,铁矿石一经上市就被行业给予厚望。中国期货市场能否以铁矿石期货开路,体现中国作为全球最大买方的话语权,生成全球供需的合理比价关系,真正实现“中国市场、中国价格”的发展目标,行业拭目以待。
铁矿石期货上市后,曾明显对现货价格起到了“压舱石”作用,铁矿石现货价格从2013年底的1000元/吨一路下跌到2016年初的360元/吨,较好的修正了铁矿石普氏指数“易涨难跌” “快涨慢跌”特点。但全球铁矿石供给掌握在四大矿山手中,今年前10个月,我国累计生产粗钢8.74亿吨,同比增长5.45%;生铁7.42亿吨,同比增长4.35%。如何在进口依存度超80%的国际市场格局下,在国内开工率高企的生产冲动下,用好衍生工具、稳定企业利润,体现买方利益,将产融结合做深做透,我国钢铁业还需继续努力。
在这方面,我国已有成功先例。我国大豆进口依存度超90%,进口主要集中在美国和南美。2004年和2008年两次大豆“地震”让中国民营压榨业近乎全军覆没,也唤起了企业的风控意识。发达的期货市场依靠的是雄厚的现货基础,以及强大的产业运作能力,在我国粮油、石化、有色等领域,以国字头为代表的大型企业在国际国内、现货期货两个市场、两个平台运筹帷幄,期货理念已渗透到产业经营的每一处。通过利用衍生品市场,企业实现稳健运营成为可能,即便是在中美贸易摩擦中经受巨大考验的油脂行业,仍能处变不惊,保持生产、销售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我国钢铁业可以他山之石,在被动接受价格起伏的同时,更深层次思考行业的解决办法和出路。
铁矿石期货的功能发挥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久久为功,需要产业的大力参与和理性呵护。完善定价机制,不仅要靠流动性,更要靠企业的深度参与所形成的更具深度和广度的市场生态。因此,铁矿石期货和钢铁业要相向而行,相互成就。一方面,激烈市场竞争,已容不得钢铁企业犹豫是否使用衍生品工具,而是要思考如何正确使用期货工具为企业经营保驾护航。钢铁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要带头学会用市场化方式争取价格话语权。另一方面,铁矿石期货市场也要倾听实体企业、行业协会等各方意见,在合约规则制度上充分体现产业的利益诉求。同时,丰富原料供给,增加废钢在钢铁生产中的比重,在一定范围内发挥替代作用,加快推出废钢期货,提升废钢行业的标准化水平。据了解,对于中钢协提出的尽快出台铁矿石期货品牌交割动态升贴水制度,大商所正在紧锣密鼓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