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改分级诊疗效果显现 基层门诊量增幅创历史新高
自2017年以来,北京相继启动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和医耗联动综合改革,三年来,综合改革总体平稳有序,医药费用得到持续控制,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成效显现,呈现门诊服务向基层机构分流的良好态势。
截至目前,北京市基层门急诊量增幅已连续43个月高于二三级医院;住院服务则向三级医院集中,三级医院住院日缩短,效率提升。对此,记者近日采访了多个相关部门及负责人并进行了实地探访。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和医耗联动综合改革使参改医疗机构告别了以药品和耗材补偿运行成本的历史,技术劳动补偿发挥更大作用,新的补偿机制有效支持了医疗机构平稳运行发展。
记者了解到,医改实施以来,分级诊疗效果不断显现,三级医疗机构服务结构显著变化,疑难危重患者增加,常见病慢病患者减少;基层门急诊量增幅已连续43个月高于二三级医院。
数据显示,2020年1月至10月,北京市基层诊疗量占比较2015年同期上升了约8个百分点。不含来京的就诊患者,基层诊疗量占比达到51.2%,达到近年来历史新高。
数据显示,2017年北京医药分开综合改革以来,北京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慢性阻塞性肺病、高血压等慢病长处方服务460余万人次,为老年人送药上门服务50余万人次;二级以上医院实行非急诊全面预约挂号,医院分时预约就诊和大型设备检查分时段预约加快推进,三级医院已基本实现分时段预约挂号精确到30分钟和核磁、CT等大型检查分时段预约。
北京朝阳医院党委书记张金保介绍,改革第一年,朝阳医院门急诊总人次同比下降3.39%;其中门诊就诊人次同比下降3.84%,普通门诊人次同比下降7.13%;改革第二年,医院普通门诊人次较改革前同比下降2.69%,专家门诊人次同比增加15.57%;住院服务能力逐年提高,改革第一年出院人次同比增加3.47%,平均住院日下降0.19天;改革第二年出院人次同比增加9.33%,平均住院日较改革前下降0.62天。
数据显示,2017年北京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后,医药费用年增幅控制在8%左右;2019年6月实施医耗联动综合改革后,2019年医药费用较2018年同期仅增长6.8%。北京市卫生健康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医改以来,北京市医药费用增长率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提高。
2017年4月,北京市实施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取消医疗机构药品加成,实行零差率销售,设立医事服务费,取消挂号费、诊疗费,实施药品阳光采购,规范调整了435项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实施改善医疗服务等综合改革措施;2019年6月,北京实施医耗联动综合改革,取消医用耗材加成,规范调整6621项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开展京津冀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实施国家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改善医疗服务并加大医疗保障改革力度。
记者了解到,北京市不断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自2017年起,陆续规范调整7000余项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并对200余项价格项目实施动态调整。稳步实施药品阳光采购、国家药品集中采购“4+7”试点和第二、三批国家药品集中采购,实施京津冀六大类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切实降低了药品耗材费用。
以阜外医院为例,作为心血管专科医院,通过对高值耗材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增加了高值耗材使用透明度。2014年至2019年,阜外医院在临床工作量日益增高的情况下,实现平均球囊、平均支架数量稳步下降。国产支架使用比例从51%上升到58%,高端生物瓣膜使用比例从72%下降到45%。(侠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