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医疗巨头正在把医药科技创新的重心转移亚洲,中国作为亚洲最大的科技创新市场和全球最大的患者市场,发挥了原始创新端和终端消费端的双重效应。但是在跨国制药公司在向生物科技和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多重挑战。

外部创新策略成为主流

近日,强生公司在位于上海漕河泾的亚太创新中心给15名员工颁发了一张特殊的“毕业证”,这些员工在过去半年分别参与到强生公司14家初创公司合作伙伴的交流项目中,学习医疗前沿创新领域的先进知识。这个名为“EXPAND”的全球性项目去年6月首次在强生中国启动,旨在推动企业的外部创新。

强生全球资深副总裁、中国区主席宋为群表示,强生公司每年都花费100亿美元左右的资金投入到全球研发。根据强生公司刚刚公布的2020年财报,强生全年营收为825.84亿美元,100亿美元占到公司研发比重的12%左右,是个不小的比例。通过对外部创新项目的扶持,强生有望将投资的触角伸向自身业务以外的领域,从而发现能够嫁接的新领域。

宋为群透露,强生与上海市政府合作打造的强生全球最大、亚太首家创新孵化器JLABS目前已为约50家生物医药领域的初创企业提供拎包入驻服务和创新研发支持。过去一年里已有1家公司成功在科创版上市,4家公司与强生签署合作协议。

强生公司并不是唯一一家加大在中国外部创新布局的跨国医疗巨头。受到中国数字化医疗大潮的推动,包括辉瑞、诺华、拜耳、赛诺菲等医疗和制药行业跨国企业近年来都在积极与中国本土初创公司加强合作。比如赛诺菲公司在中国举办的“极速项目”启动了第四期,并已经与超过十家的初创企业达成了合作;拜耳也在几年前将其全球初创企业项目G4A引入中国。

“技术和创新的外包模式正在成为主流。”咨询公司查尔斯·里弗(CRA)分析师Emre Vural在近期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中表示,“寻求外部创新的策略包括与研究所和大学合作,也可以依靠企业的风险投资部门或者孵化器来进行研发创新。”

近年来,大型医疗企业的内部研发资本回报率正在逐年降低,而在资本市场的推动下,医疗科技领域的风投资本回报率呈持续上升趋势。根据德勤早些时候发布的一份报告,全球顶尖的12家药企的研发回报率在2010年至2018年期间逐年下滑,由2010年的10.1%下滑至2018年时的1.9%,这主要是由于新药上市后的销售减少导致。

为此,大型企业开始转向收购新技术和药物开发平台来补充其产品线和内部研发工作,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尤其是在专业的小众市场中发现收购机会。无论是强生创新部门成立的JLABS,还是诺华成立的诺华风险投资公司,以及默克公司创建的默克研究风险基金,都是部分充当了风险投资机构的角色,主动研究外部研发创新的趋势。

强生外部创新全球负责人William Hait在JLABS刚刚进入中国时就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企业创新的成本正在变得越来越高,通过建立风险投资基金,我们可以凭借我们的专业知识,在更早期的阶段发现创新的种子,并与它们达成潜在的交易,这样可能会降低我们创新的成本。”

Hait也强调,外部创新与内部创新应该是“优雅的平衡”。“我们内部有非常强的创新能力来吸引外部的创新,从而在外部形成一个创新的网络,这个网络与我们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有一个平衡是非常重要的。”他说道。

技术在医疗领域应用大幅增长

随着创新压力越来越大,大企业通过寻求新的工具来减少将药物研发的总支出,这成为了一种广泛使用的研发绩效指标。CRA预计,包括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在内的技术创新将成为大公司研发业务未来的新领域。“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将会增长,这也会推动相关领域的交易和并购。”Vural说道。

美国FDA也在鼓励将更多的数字疗法创新融入医疗领域。比如FDA早在两年前就批准了一款帮助治疗酒精、大麻和可卡因成瘾的移动应用程序,相关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在使用该应用程序的患者中,有40%的人在三个月内戒掉了上瘾或依赖;就在近期,FDA还批准了一款治疗儿童多动症的游戏视频注意力疗法。

但是如何将外部的创新项目真正用于支持企业的内部业务,是一个更加重要的挑战。目前还没有特别典型的成功案例。比如2014年,诺华曾与谷歌达成一项智能隐形眼镜的开发合作协议,以帮助糖尿病患者追踪血糖水平,并帮助老花眼患者恢复眼睛聚焦能力。但该计划到了2016年就被搁置,原因是“极其复杂的技术过程”。

另一方面,即便是外部创新对企业来说也仍是有成本的。在谈到资本回报率时,强生创新亚太区负责人王丹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创新的门槛很高,包括创新的成本和监管的成本。但是我们不会降低门槛,这是因为我们需要找到最好的产品,尽管这对于我们意味着更大的风险。”

王丹还表示,过去几年,强生在和一些中国初创公司的合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给了我们极大的信心,中国是有能力做出最好的创新,并惠及全球市场。”她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过去,大型跨国公司面临的其他挑战包括对于科技领域专业知识的了解。在较早期的商业模式中,企业通常聚焦于较少数但规模较大的治疗领域,建立多种产品的投资组合,也正是这种深厚的影响力使得这些企业成为某个领域方面的巨头。但是随着企业的关注点从某个领域转移至更广泛的技术,以及对新疾病领域的前沿探索,这一背景下,企业是否拥有相关领域的人才以及专业技能,能否制定合理的商业策略来适应这种变化,是另一大挑战。

“可能没有任何一种方法或业务模型可以满足所有需求,因此专家的见解以及与行业相关者的紧密合作,对于指导和定制解决方案,应对每个公司的独特挑战并优化成功机会至关重要。”Vural在报告中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