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消费者使用“爆款”美白霜险毁容引发的投诉,牵出了波诡云谲的伪劣化妆品故事。据澎湃新闻报道,近日,浙江临海市警方会同市场监管部门辗转浙江、重庆、广州、黑龙江等地,行程十多万公里,打掉了一个以伍家两姐妹为首的重大生产、销售伪劣化妆品团伙,斩断了一条集生产、包装、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条,涉案金额3000多万元。

在查扣物品时民警发现,这些美白美容霜的生产地竟然在一处废弃的公厕,现场杂乱地堆放着化妆品原料、锈迹斑斑的灌装工具等,还散发着阵阵恶臭。谁能想,就是这样不堪的生产场景,却隐藏着一个暴利的非法产业!

原本经营正规化妆品网店却生意惨淡的包某琼,通过夸大美容霜功效,发送虚假广告等方式售卖汞含量超标7000多倍的“琼曼”“豪曼”美白霜,实现了生意火爆;伍某洁夫妇通过生产、销售伪劣美白霜,仅两年就收入上千万。低成本、高收入,伪劣化妆品俨然成为不良奸商的“摇钱树”,而在这背后,却是一个个消费者在花着高价钱透支着宝贵的健康。

伪劣化妆品兴风作浪,是可忍孰不可忍。那么,这些伪劣化妆品又何以能有市场?不可否认,部分美容院和网店是销售伪劣化妆品的“神秘王国”。在这些触碰经营底线的美容院里,他们可以宣称这些化妆品有神奇疗效,说得天上少有,地下难寻,将其装在私家容器里销售;在网上,他们可以销售到全国各地,让这些摆不上台面的三无产品成为速效而昂贵的“尖货”。可以见得,这些美容院和网店是伪劣化妆品的“重灾区”,也应是相关部门强化常态监管、加强重点监视的关键区域。

值得一提的是,祛斑霜、美白霜等效果立竿见影的护肤品,往往汞含量极高,不可能通过合法途径销售。这些伪劣产品能在美容院和网上找到“温席”,这和冒险求美的消费者不无关系。一款汞含量超标7000多倍的美容霜背后,违法者的道德良心理当谴责,但消费者也应自省,对所谓“立竿见影”的护肤品还应少一些迷信,多一些谨慎。

当然,相关职能部门也应反思监管的缺位与失责。“琼曼”“豪曼”品牌美容霜没有特殊化妆品批准文号,包某焕却从2014年开始销售,到2020年9月才被抓获;伍某洁夫妇早在2010年就注册全昱洁系列化妆品许可证,却一直“挂羊头卖狗肉”销售着“琼曼”“豪曼”美容霜。伪劣化妆品能一而再、再而三逍遥法外,黑色产业链的形成,火爆生意的背后,暴露出监管环节的缺失。

目前,办案民警仍在积极对接广州、哈尔滨警方,以更大范围肃清生产销售伪劣化妆品的源头。只是,伪劣化妆品之乱,何止于“琼曼”“豪曼”美白霜?于监管部门来说,还应以此为鉴,加强对美容产品的抽查力度和网络监管,多一些这样顺藤摸瓜,多一些这样的“一锅端”,或才能铲除伪劣化妆品滋生的土壤,维护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胡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