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客户端2月27日电 (林琬斯)随着春节假期与寒假的过去,许多学生党加入到医美大军中,低龄“求美者”的到来,“美丽经济”再次成为消费热点。然而,近年来医美事故的案例仍不绝于耳。

业内人士表示,“无证”经营是导致医美行业陷入不合规、不合法等乱象的主要原因,“求美者”应该对自己的期望有个合理的预期,在选责医美机构时也应审慎审核诊疗机构资质,该诊疗机构实施的诊疗科目是否经核准登记。

低龄“求美者”来袭

小凡(化名)是北京某大学大三的学生,在小凡的朋友圈里,医美已经成为不少女生迈入大学的第一步。

高中时,小凡觉得自己的长相不如他人精致,便有了整容的想法,但她的需求并没有得到父母的同意,小凡只能作罢,直到18岁成年医院不要求父母陪同,小凡便用生活费做了双眼皮。

“当时想做个双眼皮肯定就够了,后来发现这只是个开始,后续又做了鼻子,在下巴打了玻尿酸,现在1年仍需要打1、2次玻尿酸维持,随着减肥、买各种漂亮衣服,我觉得自己应该也能往美女的行列中挤一挤了。”小凡表示。

在小凡看来,高中时的自己年龄尚小,不了解医美手术的风险,为了变美愿意付出任何代价,但现在想起来仍觉后怕。

艾瑞咨询发布的《2020年中国医疗美容行业洞察白皮书》统计,2019年中国医美用户达1367.2万人,预计2023年将达到2548.3万人。

而作为千禧一代的00后已经有了医美意识。有数据显示,在消费人群年龄层中,00后的占比达到了15%左右,尽管相比47%的90后消费人群而言,仍不是主力消费人群,但是极快的增长速度显示出了00后医美消费观念正在快速形成。

互联网医美平台新氧《2019医美行业白皮书》也显示,2019年中国医美消费者的平均年龄是24.45岁,其中有15.48%为18-19岁的青少年,呈现低龄化趋势。

河南郑州某整形医院一位薛姓顾问对中新经纬客户端表示,如今整形逐渐趋向低龄化,未成年人割双眼皮的情况较多,“一些表演类的艺考生为了姣好的面容,会选择割双眼皮,有些想把鼻子、下巴一次性做了;另外有些病态双眼皮患者,也会在未成年阶段寻求整形手术,但未成年人的整形手术我们一般不接,除非是父母有陪同,并签字。”

中新经纬客户端以15岁女性的身份咨询北京丰台区一家私人整型医院,一位郭姓医生助理也对中新经纬客户端指出,未成年审美不够成熟,容易盲目跟风,加之各个器官的机能还未完全发育成熟,有再生长的空间,不建议进行整形手术。

“无证”经营是医美乱象主因

医美平台更美APP联合创始人兼COO王思璟此前表示,暑期高峰时期验证用户中,学生的比例超过50%。从全年来看,学生用户带来的收入约占总收入的40%到50%。

但是,“无资质手术”“定价混乱”“虚假宣传”等行业现象经常引发广大消费者的关注。2月7日,天眼查数据发布的《颜值升级避坑指南》指出,中国3.5万家医美相关企业中,超3600家曾受到过行政处罚,其中30%的企业行政处罚数量达到3条及以上。

根据《颜值升级避坑指南》,在医美相关企业超6200条行政处罚中,近2000条涉及“发布虚假广告、虚假宣传”等相关内容,“例如某机构宣称专注整形20年,实际经营却只有10年”。另外也有超200条处罚内容涉及“诊疗活动超出登记范围”,超140条涉及“使用非卫生技术人员从事医疗卫生技术工作”。

2月2日,演员高溜就在微博公开发文称,自己曾于去年10月在广州一家叫做“熙施时光医疗美容门诊”进行医美手术,术后因发炎导致鼻头坏死。高溜也在微博表示,其查询资质后发现,广州熙施时光医疗美容门诊并不具备肋骨鼻手术相关资质,除了可能毁容,自己的演艺事业也被迫结束,损失片酬40万元,还可能面临200万元的高额违约赔偿。

据艾瑞发布的《2020年中国医美行业洞察白皮书》,全国依然有大约超过80000家美容业店铺非法开展医疗美容项目,属于违规行为。另据中国整容美容协会统计,2019年,医美非法从业者至少在10万以上。

“医美作为消费型医疗,相比于消费属性,其医疗属性更加值得关注。无论是产品端、销售端还是服务端看,‘无证’经营是导致整个医美行业陷入不合规、不合法等乱象的主要原因。”医疗健康研究员杨雳在接受中新经纬客户端采访时表示。

杨雳认为,从产品端看,涉及医疗器械的医美产品主要有玻尿酸、激光美容仪等产品都需要获得NMPA颁布的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从销售端看,经营这些产品的企业或第三方平台(包括线上)都需要取得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从服务端看,医美机构需要有合规资质,合格的整形医生需要具备职业资格证书以及职业年限要求。

“未来,上游医美产品品牌商和经销商合作成立‘正品联盟’、建立医美行业执业者信息查询系统等应成为规范行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杨雳表示。

医美消费者该如何维权?

北京大嘉律师事务所律师李一对中新经纬客户端指出,根据法律规定,未成年人不能独立实施医美项目及整容手术,其实施诊疗活动应经其法定代理人(即其监护人)同意。

李一建议,医疗机构加强限制及审核涉及未成年人整容、医美项目,如无治疗病症等必要原因不实施相关诊疗活动;另一方面,她认为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应该得到重视,李一建议未成年人父母更关注其子女心理健康的培养及引导。

2月2日,人民日报即以《理性看待、依法规范“医疗美容热”》为题刊发时评,点名热玛吉、水光针等医美服务“需要医疗安全条件的全方位守护”,并呼吁“立法禁止未成年人消费医疗美容项目”。

面对频频出现的医美事故,消费者应该如何防范与面对?

“医美事故应该引起行业的高度重视,美容效果除了与医疗技术有关,还与求美者自身的皮肤组织有密切联系,求美者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常务理事兼医美机构分会副会长田亚华在接受中新经纬客户端采访时建议,医疗机构应做好美容就医者术前心理状态评估。同时,美容就医者也应对自己的期望有个合理的预期,并仔细审看再签署医疗文书,“特别是审看医美机构的资质与手术范围,理性地、科学地来对待医美手术”。

李一则建议考虑实施医美、整容的消费者,审慎审核诊疗机构资质,该诊疗机构实施的诊疗科目是否经核准登记,并强烈建议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实施医美、整容项目。

若发生事故,李一建议消费者关注确认所用医疗产品、药品是否经上市许可;妥善保存在医疗机构就诊、受到损害证据,并留存诊疗费用、后续其他相关费用票据,作为后续维权的证据支持。(中新经纬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