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公司准备在成都布点时,有人说,茶馆多的城市不适合做芯片;也有人说,安逸的生活环境不利于企业发展。”总部在上海的芯原公司的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戴伟民博士对经济日报记者说,最终选择成都,是因为他认为“每个人除了工作还有生活,宜居是每个人内在的追求”。

经过几年发展,芯原微电子(成都)有限公司已成为芯原公司最重要的研发基地。“成都的宜居品质对人才的吸引力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戴伟民说,2013年底成都公司刚成立时只有10多名员工,如今已有400多人。不仅很多人愿意来,而且来了就不想离开。

连续12年荣登“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并在多个宜居城市排名中位居前列的成都市,近年来“宜居红利”收获满满。而芯原微电子(成都)有限公司只是其中之一。据统计,去年虽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成都市相关指标仍呈大幅增长态势,其中新登记市场主体61.8万户,同比增长15.6%,净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971家,增长47.5%,新设外商投资企业699家,增长20.9%,引进重大产业化投资项目338个,总投资约6656亿元。

成都市正努力放大宜居品质对人才及投资的吸引力,使其转化为城市长远发展的持久竞争优势。今年以来,成都进一步加紧建设交子公园商圈、天府绿道等一系列推进产业发展、提升城市功能的重大项目,以期把宜居宜业宜商的城市环境提升到新高度。

2月18日,春节后上班第一天,成都市即召开“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动员大会”,提出在“十四五”时期,将聚焦居民收入水平提升、高品质公共服务倍增、生态惠民示范工程、营商环境建设、创新创业就业筑梦工程等十大方面,加快实施一批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重大工程。

“这些工程不仅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牵引工程、增强城市发展战略优势的筑基工程。”成都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工程主动围绕人才需求加快构建全链式保障体系,增强对高知识高技能青年人才的吸引。

日益成熟的交子公园商圈就是这样的“牵引工程”之一。“这些年,成都高新区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企业和人才,但缺乏一个像中心城区春熙路那样的商圈。”成都交子金融商务局党组书记姜小龙告诉记者,规划面积9.3平方公里的交子公园商圈区域有数十栋高端商务写字楼,有金融机构及相关配套机构2000多家,有高学历、高收入的年轻金融从业人员10多万人,非常适合打造成为商圈,也非常需要一个大型商圈。

随着交子公园商圈相关功能的逐步完善,这片区域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已形成良性循环,并推动企业快速发展。

位于交子公园商圈的成都新希望金融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业务是为商业银行零售业务转型提供一揽子综合解决方案。“当前银行业转型速度很快,这是一块‘大蛋糕’,而我们落地的成都高新区又是全国首批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试点地区。在金融服务平台建设、金融产品创新等方面,高新区的配套政策非常完善,而交子公园商圈也非常适合发展金融业。”该公司副总裁高斌介绍,2018年12月公司注册时只有70多位员工,仅在中海国际中心占有一层面积为2100平方米的写字楼,“之后的两年,我们每年增加一二百人,增加一层楼,目前已有三层楼,员工增加到400多人。从目前发展势头看,公司规模将持续扩大”。

“十三五”期间,成都年均新增常住人口37万人。随着“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的加快推进及宜居宜业宜商竞争优势的提升,成都市贯彻“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提出将努力保持每年新增50万以上人口净流入态势,用公园城市的影响力吸引人,用生活城市的品质留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