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靶向药网上买 根据“大神”指导换药 靠谱吗?
2020年,全球癌症新发病例约1930万,死亡病例近1000万。乳腺癌新发病例高达230万,首次超过了220万的肺癌成为全球第一大癌症。在中国,每年新发癌症近400万,平均每天约1.25万人被确诊为癌症,每分钟8.7人被确诊为癌症。
癌症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针对大家关心的热点问题和典型病例,江苏省肿瘤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党委书记、中国抗癌协会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冯继锋作出了权威解答。
通讯员胥林花刘宇飞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杨彦
1、为什么靶向治疗对别人有用对我没用?
案例:陈先生患肺非小细胞肺癌后,在正规医院基因检测出EGFR突变型,适用靶向药物治疗。他试用了所有能用的靶向药,花了很多钱却没有什么效果。他疑惑了,为啥对别人有用的药在自己身上却没有作用?在冯主任的追问下,陈先生道出了他的就诊经历:他通过网络搜索加入了很多患者交流群,网上购买口服靶向治疗药物,并根据“权威网友”的指导进行治疗和换药;用药后,只要他认为没有效果的,就立即换药。
冯主任认为,这是典型的病急乱投医,确诊癌症不去医院治疗,而相信所谓“权威网友”的方案,自主试药,随意调整药物,其实是很可怕的。肿瘤的治疗方案应该由经验丰富的专科医生来制定,必要时还要组织MDT(多学科协作),让多名不同学科的专家来共同讨论决定。
因为同种病相同病理分型的病人也有个体差异性,即便用同样的药,医生也会根据病人的体表面积、基础情况等选择不同的用药时间、剂量、方法,对毒性反应进行预处理,根据规范的疗效评估机制,来决定调整用药方法还是调整用药方案。术业有专攻,肿瘤专科医生通常要经过二十年以上的知识积累,才能成为医疗组长,制定病人的治疗方案。像陈先生这样完全靠网络知识,感觉效果不好立即就换药,是没有科学依据的。不仅影响治疗效果,耽误治疗时机,还容易产生耐药性,让专业医生无药可用。
2、抗癌药物是不是越贵越好?
案例:40多岁的小王患晚期胃癌,医生建议先做化疗。听人说“化疗化疗,一化就了”,家境并不宽裕的丈夫坚决要求医生换掉国产化疗药物,用上进口的药物。他说,哪怕倾家荡产也要让她少受罪。
冯主任说,临床上确实有很多病人,特别是经济条件比较好的病人家属,进了病房就要求医生用最贵最好的药,说“钱不是问题”。其实抗癌药物的疗效和价格不是完全正相关。
确诊恶性肿瘤后,规范的初治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次(初治)也就是一线治疗,不管是选手术、放疗、药物治疗,这时要非常慎重。医生会根据不同肿瘤、不同病期、不同部位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且应联合多种药物配合使用,一些较廉价的药物抗肿瘤效果也非常好,被列入一线的治疗方案。
目前化疗的治疗效果是肯定的,预防和处理各种毒性作用和并发症的措施和方法日趋完善,比较安全,并不像“传言”所说的那么可怕;也不能因为化疗药物有毒副作用,可能会引起并发症,就否定它的临床价值。所以,化疗用药,根本不在于“贵不贵”,而在于选的“对不对”。
此外,认为进口药一定是比国产药好也是不全面的。一些国产药品的质量和安全也很好,在临床的应用非常广泛,且大多纳入了国家医保,病人经济负担要小很多。在抗癌用药的选择上一味“崇洋媚外”没有必要。
3、年年体检却突然查出癌症晚期,是做了“假体检”?
案例:刘阿姨今年50多岁,单位年年都体检,年年做胸片,都是正常的。可今年初突然被诊断出患了肺癌骨转移,已到晚期。55岁的李先生也是如此,年年做很贵的体检套餐,胃癌一查出就是晚期。他们之前的体检难道是假体检?
冯主任表示,这样的情况临床上遇到得不少,但不能因此说是做了假体检。因为大部分人做的是普通健康体检,针对的是常见病高发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等,但是没有做防癌体检。
防癌体检和普通体检是有差异的。防癌体检主要目的是筛查发现可能发生的癌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要求,医生通常会给体检者做一个问卷调查,结合生活习惯、家庭史,是否有临床症状体征等把与癌症有关的高危因素列出来,再进行有针对性的防癌筛查,即“量体裁衣”,既不会让体检者把每个与癌症相关的项目都检查,一个单位的几个职工的检查项目也不会相同。
上面两个案例都是因为没有做针对性的防癌体检。陈阿姨体检查了胸片,但是没有发现肺癌,原因是胸片很难发现肺癌,而通过胸部低剂量CT可以发现早期病例;而李先生的体检套餐虽然很贵,但体检里从来没有胃镜检查。
所以说,做体检,除了定期,还要看内容。建议40岁以上的人群体检时进行胸部低剂量CT;50岁左右人群做胃肠镜,这些都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