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钢集团:“鲇鱼效应”激发出活力效率
陕西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9年,肩负着振兴陕西省钢铁产业的重任,但其发展历程并非一帆风顺。用陕钢人的话说,10多年来可谓“一路坎坷一路歌”。
由于钢铁行业产能过剩、恶性竞争等原因,陕钢集团一度陷入持续亏损。特别是2015年“寒冬”加剧,陕钢集团经历着生死存亡的考验,当年亏损近40亿元。
“当时许多民营钢铁企业仍有盈利,这些民营企业盈利的密码是什么?这些密码能不能解决陕钢集团的生存问题?”陕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杨海峰的观察与思索,成为破解难题的关键。面对困境,陕钢集团意识到必须“刀刃向内”,直面问题大胆改革。
战略是舵,机制是魂,人是决定性因素。为落实发挥国企优势、学习民营机制的改革理念,陕钢集团突出市场化导向,从选人用人体制上突破,希望通过激发“鲇鱼效应”实现治亏、创效。
一方面,实行职业经理人制度,想方设法招引外部“鲇鱼”。从2016年开始,为旗下最大的子公司龙钢公司引进了2位职业经理人,分别聘任为总经理和副总经理,根据业绩考核情况,收入可达同级董事长的2倍。激励机制激发了龙钢公司的生机活力,2016年一举扭亏为盈,2018年实现盈利30亿元。2018年,为旗下另一家子公司汉钢公司引进了2位职业经理人,当年汉钢公司实现盈利6.9亿元,创造了历史最佳业绩。
另一方面,形成“岗、责、权、效、利”挂钩考核机制,千方百计产生内部“鲇鱼”。2019年,陕钢集团实行竞聘上岗,机关部门副职以下管理人员80人全部“起立”。这次竞聘只设13个岗位,最终基层新晋5人,而部门副职原有干部24人中竞聘成功8人、落选16人。敢于“动帽子”既精简了管理人员,又搅动了一池春水,激发了经营管理活力。
陕钢集团向改革要动力、要活力的成效渐显,入选了国企改革“双百行动”,启动实施了34项改革任务。为完善契约化和职业经理人系列管理制度,集团党委、董事会与3家子公司签订了契约化目标责任书,各子公司分别与职业经理人签订了责任书,全面展开市场化改革试点。
在选好用好人才不断完善内部治理的同时,陕钢集团还深化市场化经营机制改革,建立陕晋川甘区域钢企新型竞合关系,企业发展水平整体提升。2020年,陕钢集团产钢1318万吨,总资产达410亿元。“十三五”期间累计实现利润总额68亿元,行业综合竞争力自2018年起连续三年蝉联A级。世界钢铁协会近期发布的《世界钢铁统计数据2021》显示,陕钢集团粗钢产量跃居世界钢铁业第31位,较“十三五”期间排名提升了18个位次。
与此同时,陕钢集团意识到企业位居西北,进口铁矿石运距长、费用高,与沿海企业相比劣势明显。加之产品结构单一,90%以上为建筑钢材,面临生存和发展风险。该集团实施了《专业技术、技能人员岗位津贴三年行动方案》,每年拿出1500万元用作专项津贴费用,鼓励各类专业技术、技能人员不断立足岗位创新。着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快产品结构调整,积极推进转型升级,以对冲未来的市场风险。
“对于陕钢集团来说,目前产业链尚不完善,产业生态圈打造刚刚起步,我们必须两步并作一步走,在围绕钢铁产业链加快补链、延链、强链的同时,全面打造发展新格局。”杨海峰表示,要积极贯彻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进一步激发管理活力,提高运营效率,释放改革红利,打造西部最具竞争力的高端钢铁材料服务商,形成陕西千万吨钢、千亿元产值产业集群。(经济日报记者 杨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