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污降碳靠综合治理、靠机制引导,更要靠技术创新。”在近日召开的2021(第十二届)中国钢铁节能减排论坛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执行会长何文波表示,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根本上还是要靠在技术进步上谋出路、在研究开发上下功夫、在技术创新上寻求突破。

当前,全国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稳步推进。全国共237家企业约6.5亿吨粗钢产能已完成或正在实施超低排放改造,占全国粗钢产能的61%左右。首钢迁钢、首钢京唐、太钢集团等12家钢铁企业约8400万吨粗钢产能已完成全流程改造和评估监测,5家企业完成有组织、无组织或清洁运输部分改造与评估监测,按程序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官方网站公示,接受全社会监督。

作为工业领域碳排放第一大户,钢铁行业低碳发展格外受到各方关注。来自中钢协的信息显示,我国钢铁行业已初步完成钢铁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正在继续征求各方面意见,基本明确了行业的达峰路径、重点任务及降碳潜力。

“同时应对污染物控制和减少碳排放两大难题和挑战,而且要用比发达国家更短的时间实现双碳目标,意味着我们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必须要发生深刻的转变。”何文波表示,钢铁行业绿色低碳转型任重道远。

据了解,中国钢铁企业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积极推进高质量发展,有举措,也有成效。据中钢协统计,2020年,会员企业年度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总额为948亿元,年度研发费用支出总额为1118亿元,研发费用支出占营业收入比例为2.17%。在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中,对节能减排和改善环境的投资额,对改进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和开发新产品的投资额占比均接近30%。

在有关专家看来,现阶段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化发展亟待依靠工艺装备升级改造、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破解难题。“大多数钢铁企业仍处于低碳发展初级阶段,低碳技术、低碳人才基础薄弱。”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党委书记、总工程师李新创分析指出,我国钢铁业减污降碳工艺技术储备不足,超低排放与降碳协同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据介绍,在绿色低碳工艺技术方面,富氧燃烧技术尚未在全行业推广,高炉低燃料比冶炼多数企业不能稳定达到,高比例球团矿冶炼技术仅首钢京唐等少数企业能够掌握。此外,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技术仍存在短板。

李新创建议,要鼓励并支持开展氧气高炉、富氢冶金、直接还原炼铁、熔融还原炼铁等创新冶金技术研究开发;鼓励先进协同减排技术示范应用,对典型行业源头及过程碳减排控制技术和装备开展研究,提炼研发可行技术。

“越是前沿、越是聚焦减污降碳,就越需要协同创新。要组织实施世界级的重大创新项目,既要有核心企业担纲挂帅,又要有政府资源直接投入,更要有全行业多家企业协同作战、共担风险。”何文波向全行业、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呼吁,在决定中国钢铁未来的关键、前沿技术大规模开发上,特别是关键低碳冶金技术,一定要走协同创新之路,实现研发组织上的变革和突破。(经济日报记者 周 雷 实习生 马雨筱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