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4日,一篇题为《身高焦虑就打“增高针”?危险!》的文章引发市场关注。该文章指出,近年来,许多家长对孩子的身高太焦虑,所以会给孩子打增高针帮助长高。文章称,打“增高针”,其实就是注射生长激素。如果生长激素被滥用,可能会给使用者带来健康风险。

在A股市场,长春高新、安科生物等两家上市公司的重要产品之一就是生长激素。受上述文章信息影响,8月5日,长春高新股价以跌停收盘,市值损失超过120亿元;创业板上市公司安科生物股价跌幅一度超过14%,最终报收13.53元/股,跌幅10%,市值缩水约26亿元。仅这一天,两家上市公司总市值就合计缩水近150亿元。

对此,《证券日报》记者分别拨打了长春高新及安科生物公开的联系电话。安科生物董秘办公室人士向记者表示,公司的生长激素不存在滥用现象。长春高新则在8月5日紧急召开的近300家机构参与的投资者说明会上表示,公司多年来一直坚持规范运作,未来也会坚持将合规经营作为底线。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生长激素扩大适应症销售的现象是存在的,部分生长激素的销售途径并非公立医院。当前只有对生长激素的使用进行有效监管,才能防止滥用现象的产生。

生长激素是否被过度使用?

8月5日,长春高新在与投资者交流时表示:“正是因为在产品宣传和诊疗过程中存在一系列合规要求的限制,目前人们对生长激素的认知率和诊疗率是极低的。按照相关诊疗规范来说,矮小症的发病率为3%,需要治疗的患儿约为600万至700万。但目前实际治疗率极低,未来市场潜力仍然较大。”

但上述业内人士向记者介绍,人体身高受遗传等多重因素影响。原发性生长激素缺乏症,又叫“矮小症”,属于罕见病,这类人群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广泛。“在经过骨龄、遗传因素、生长激素分泌、微量元素等方面评估后,医生才会作出是否使用生长激素的判断。”

一位不愿具名的投资人士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我国成人使用相比西方国家更为严格,成人渗透率远低于海外。但因习俗、宗教信仰、平均身高等方面的差异,在治疗儿童矮小的用药方面,中国要高于西方国家。”

面对市场质疑,安科生物董秘办工作人士向记者表示,“滥用”就是扩大适应症使用,不该用这个药的人使用了这个药。“我们的产品在医院都会严格按照流程使用,公司也会长期跟踪患者的使用情况。”

“长高”长出千亿元市值公司

“目前国内有3家企业的生长激素获批,分别是金赛药业、安科生物以及跨国药企诺和诺德。”森瑞投资研究总监何山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金赛药业(长春高新的控股子公司)是该领域绝对龙头,市占率在70%以上;安科生物的市占率约为两成。”

凭借生长激素,长春高新已成长为一家千亿元市值的上市公司。2020年,长春高新实现营业收入85.77亿元,同比增长16.3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30.47亿元,同比增长71.64%。其中,公司子公司金赛药业实现收入58.03亿元,同比增长20.34%;实现净利润27.60亿元,同比增长39.66%。8月5日,长春高新向投资者表示,目前公司生产经营一切正常,经营情况良好。为了使投资者能够更早地了解到公司上半年经营情况,公司将半年报预约披露时间由原来的8月24日提前至8月14日。

安科生物也因生长激素产品获批,助推了业绩的增长。安科生物发布的2021年半年报业绩预告显示,公司预计今年上半年净利润约为2.27亿元至2.6亿元,同比增长40%至60%。对于业绩变化的原因,安科生物称,公司主营产品重组人生长激素产品同比实现大幅增长,带动了合并净利润指标的增长。

集采成行业“达摩克利斯之剑”

看似颇具成长潜力的生长激素市场,也面临各种挑战。伴随药品带量采购的常态化,生长激素会否被纳入集采引发市场关注。受今年集采预期影响,长春高新的股价曾罕见地出现跌停。

在7月28日公布的投资者调研记录中,长春高新预计,短期内生长激素产品不会进入国家集采,目前只有个别省份拟进行集采事项,相对来说影响较小。假设集采政策落地、产品价格下降,公司将努力通过提升用户体量等方式确保公司业绩。目前生长激素水针产品的只有3家厂商,暂未发现其他厂商申报相关产品,公司预计短期内市场竞争格局不会发生较大变化。

上述不愿具名的分析人士向记者介绍,生长激素的集采难度较大。“目前生长激素的主要销售渠道是院外医疗机构以及民营医院,且大部分地区不在医保报销范围内。”

不过,何山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生长激素终将被纳入集采,但范围大概率只会是医保内适应症,在当前仅占相关企业收入的一成。医保外的使用,仍有望维持高价。(记者 张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