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容貌焦虑”或已涉嫌违法 专家给出医美避坑指南
制造“容貌焦虑”或已涉嫌违法
首席监督员给出医美“避坑指南”
制造“容貌焦虑”,宣扬“貌丑低能”或已涉嫌违法!日前,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研究起草《医疗美容广告执法指南(征求意见稿)》,重点打击制造“容貌焦虑”,以患者名义进行前后效果对比,未取得执业资格而以医生身份接诊患者等现象。
今年上半年,武汉市卫生计生执法督察总队在全市范围内启动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相关专家接受记者专访,详解行业突出乱象,并就消费者如何选择靠谱的医疗机构、靠谱的医生、靠谱的针剂给出“避坑指南”。
贩卖“容貌焦虑”
将被重点打击
“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投资自己才是最好的选择”……整形美容广告中往往将容貌与懒惰、贫穷、意志力薄弱联系起来,这样的暗示更容易催生人们的容貌焦虑。
今年2月,中青校媒面向全国2063名高校学生就容貌焦虑话题展开问卷调查,结果显示,59.03%的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容貌焦虑,5.39%的受访者会因容貌焦虑考虑做整形美容。
由于医疗美容是一项特殊的医疗活动,如果服务行为不规范,极易弄巧成拙,甚至发生医疗事故。中国消费者协会官网投诉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0年,医美行业相关投诉从483件增长到7233件,5年间投诉量增长近14倍。虚假宣传和非法行医,是涉诉医美机构的两大突出问题。
8月27日,为提升医疗美容广告监管规则的科学性、规范性,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研究起草《医疗美容广告执法指南(征求意见稿)》,剑指多种医疗美容广告乱象。其中包括制造“容貌焦虑”,将容貌不佳与低能、懒惰、贫穷等负面评价做不当关联;宣传诊疗效果或对诊疗安全性、功效做保证性承诺;使用患者名义或形象进行诊疗前后效果对比;利用广告代言人为医疗美容做推荐、证明;以介绍健康、养生知识、人物专访、新闻报道等形式变相发布医疗美容广告等。
医美行业乱象蕴藏巨大风险
目前,武汉市核准有医疗美容科诊疗科目的医疗机构共计251家,其中包括医疗美容医院(含有医疗美容诊疗科目的综合医院)72家、医疗美容门诊部(含有医疗美容诊疗科目的综合门诊部)156家、医疗美容专科诊所23家。此外,武汉市共有登记在册的生活美容机构1425家。
湖北省医疗卫生监督专业首席监督员、武汉市卫生计生执法督察总队执法一大队大队长许进彪介绍,目前,总队已在全市范围内启动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根据调查的情况来看,以下问题比较突出:生活美容机构非法开展医疗美容服务;无医师资质的个人开展医疗美容服务;个别医师受经济利益驱使,到生活美容机构开展医疗美容服务;利用宾馆酒店、会所、居民住宅等场所,违法开展医疗美容服务;生活美容机构为医疗美容机构充当“托”,转介绍美容顾客做医疗美容项目并从中抽取高额佣金等。
许进彪介绍,对消费者来说,这些行业乱象蕴藏巨大风险。非法医疗美容机构手术室及手术器械达不到消毒灭菌要求,容易造成手术感染;从业人员不具备医疗专业知识,有的人员仅经过短期培训就开展所谓“微整形”,容易造成人身伤害,甚至造成致残致死事故;使用的药品、器械来路不明,无法保证质量,容易造成身体伤害。由于消费者是在非法机构接受的医疗美容手术,产生的伤害不属于医疗事故,当事人权益就无法得到正常保障。
“五看”医疗美容机构是否靠谱
怎样判断医疗美容机构、医生以及使用的产品是否靠谱?专家给出医疗美容“避坑指南”。
看资质:正规合法的医疗美容机构会在醒目位置悬挂有效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及与其级别相应的手术级别项目公示。
看人员:医疗美容医生必须持有《医师执业证书》,同时具有“医疗美容主诊医师”执业条件,护士必须持有《护士执业证书》,消费者可登录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网站进行查询验证。
看环境:美容医疗机构共有医疗美容医院、医疗美容门诊部、医疗美容诊所、综合医疗机构的医疗美容科室四类,开展项目和收费应当公示,并有医疗收据(发票),医疗美容行为一般在医疗机构的美容手术室(或治疗室)进行。
看流程:正规医疗美容机构的医师会充分与消费者交流医疗美容项目是否合适,对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和技术风险,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如实书写病历文书。
看药品药械:注射使用的A型肉毒素是医疗用毒性药品,包装上有“毒”字标识;注射用的玻尿酸是医用材料,是按照医疗器械进行审批的,包装上有医疗器械批准文号;进口药品或材料必须有中文标识,消费者可使用手机进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网站的“公众查询”进行核实。
记者武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