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琳琳
书籍浩如烟海,知识漫无边际。作为自然界多样性程度的生态学术语,生物多样性概念自上世纪60年代提出以来,关于这门学问的书籍不可胜数。
面对着恒河沙数一般的书,有哪些是横空出世、惊艳世人,影响时代的?有哪些是经久不衰、代代相传,化身经典的?那些活跃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各个领域的人,又都受到哪些书的深刻影响?本版特别采访了科研院线、出版机构、NGO、作家等不同领域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息息相关的人,听他们讲述浩瀚书海中,那些影响他们的书,指引他们的人。
书的背后其实是人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中国代表处项目主任杨方义,从2004年大学毕业起就走上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道路,从一名热爱自然、敬畏生命的青年,成长为奋战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一线的中坚力量。
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杨方义告诉记者,珍妮·古道尔的《黑猩猩在召唤》一书有着重要影响。当时,还是一名学生的他,加入到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在北京大学教授吕植手下工作。吕植教授常常提起,自己最喜爱的书就是珍妮·古道尔的《黑猩猩在召唤》。视吕植为榜样的杨方义,也被古道尔只身进入非洲丛林,把自己大半辈子的时间都投入到研究和保护黑猩猩事业无私奉献的事迹与精神深深感动,并暗暗立下决心,要像古道尔和吕植那样,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奉献自己的青春与热血。
“她是真正走近公众视野的鼻祖级人物,照亮了我在内很多人的人生。”杨方义说。
与杨方义类似,“鸟兽虫木”自然保护中心发起人彭宇,也非常喜爱阅读 “这种带有作者个人情感、体验的书”,因为可以引起人的共鸣,进而影响到人的观念和人生选择。比如世界最知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之一,被誉为“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的大卫·爱登堡的《大卫·爱登堡自传》。这是爱登堡跨越六十年非凡职业生涯的回忆录,老爷子拍摄中的故事,旅行中的奇闻异事,对物种妙趣横生的介绍,在传递他对自然生命热爱的同时,也鼓舞和感召着更多后来者。
传递科学严谨的知识
随着科普宣传的大力普及与推进,生物多样性,这个生态学专业术语,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研究所原首席专家张风春在去农村调研时,发现当地村民对这个词汇也并不陌生。
但是,提及为什么关心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和自身有什么关联?如何开展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多元行动?张风春表示,这些宏大复杂的问题,很多人并不了解。甚至,一些生物多样性相关的基础知识非常欠缺。
正因为如此,张风春推荐公众阅读《生物多样性基础知识》《外来入侵物种问答》这样科普类图书。在他看来,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对于提升公众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避免或减少不必要的伤害,推进保护行动等,十分必要。
2021年7月-10月,张风春还给中国环境报境界周刊连续写作10期“生物多样性科普小课堂”,内容涉及气候变化如何影响生物多样性、为什么要开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外来入侵物种的危害与防控等不同主题。
张风春告诉记者,专栏撰写过程中,他最下功夫的领域就是思考如何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语言,将生物多样性专业的内容讲给普通读者听。
拥有丰富户外自然体验教学经验的彭宇也表示,出版科学严谨、引人入胜的书籍,可帮助自然教育的主要参与者、6至12岁的青少年锻炼培养其自我学习的能力。他带过一位特别喜欢昆虫的12岁男孩,其昆虫知识已远远超过了他这位老师。多次问题回答不上来的彭宇,便推荐《中国昆虫大图鉴》给男孩,男孩的昆虫知识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
“我们常说,孩子是关乎地球未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要给他们种上一颗热爱自然、关爱生命万物的种子。这其中,书籍的作用远比想象的大得多。”彭宇说。他建议,帮助孩子扩展阅读范围,多读一些语文、地理等方面的书籍,对个人兴趣的培养也大有益处。
带给读者阅读享受
随着社会公众对生物多样性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相应的书籍也越来越多样化。如何让图书,这种古老但又日新的品种,成为错综复杂的信息传播形势下影响公众的重要媒介?
策划过畅销科普书籍《海错图笔记》《中国鸟类观察手册》的中国国家地理·图书科普编辑乔乔,对此有着自己的理解。在她看来,科普在解决公众科学性问题认知的同时,还要给读者带来阅读的享受。比如通过策划、编加和设计进行内容优化,将知识加以轻松化的表达,帮助读者建立自己的思维认知体系,也更方便传播交流。
在搭建生物多样性与公众认知的桥梁上,许多文学作品也发挥着重要作用。2020年,作家半夏出版了一本书《与虫在野》,描绘了一个令人大开眼界的昆虫世界、植物王国,让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葛水平体会到了知识和感官互动相融。
“天空瓦蓝,有声音从遥远处走来,一刻不停的十月风罩着那甜美的声音,此时有一只虫子落在我手臂上,是七星瓢虫,虫子是冲着声音来的吗?那是半夏在说话。”葛水平说。
更多出版社如何发挥自身作用呢?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余余告诉记者,作为书籍与公众之间的重要桥梁,他们将站在时代的前沿,聚焦生态与环境保护,策划出版更多内容一流、装帧精美、绿色环保的高质量图书,用优秀的作品感染人、激励人,引导人向美向善,让优秀的图书真正成为引导大众阅读的一种有效媒介。
受访对象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中国代表处项目主任 杨方义
“鸟兽虫木”自然保护中心发起人 彭宇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研究所原首席专家 张风春
山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葛水平
中国国家地理·图书科普编辑 乔乔
广西师大出版社图书编辑 余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