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和医生互换身份后会发生什么
医生走进候诊大厅,倾听患者就诊中的烦心事;把市民请到医院来,体验医务人员最真实的工作状态。近期,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带领市属医院启动“相约守护”互换体验季活动,通过换位体验,搭建医患间相互理解、沟通的桥梁。
当医生被抬上“担架”,患者穿起白大褂……医生与患者的角色互换,将发生怎样的反应?
外科医生化身接线员
切身感受患者就医难题
上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下称“朝阳医院”)进行了一场特别的活动:医生与患者进行角色扮演,互换身份,让彼此切身体验对方在医疗服务过程中的真实感受。
当天上午9时,朝阳医院的接线办公室内电话声不断,四位接线员在忙碌的接听热线,解答患者在就诊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难题。
这其中有一名特别的接线员——该院外科医生那冬鸣,他将切身体验患者在就医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来一次北京不容易,不想就这么白跑一趟。”一位专程从外地进京求医的乳腺癌患者焦急求助,只因未提前挂号被挡在了诊室外。
面对患者的求助,那冬鸣在确认完乳腺外科当日已无号源后,只好联系科室的主任医师,讲明患者的特殊情况。最终,科室同意为患者临时加号。
刚处理完,又接到新的热线进来。
“我要投诉!”一位患者在就诊过程中,认为护士态度不好致电热线投诉。
原来,患者在与护士沟通过程中认为后者语气很不耐烦,而护士解释称当时医院人多声音嘈杂,所以讲话的声音大了一些。
最终,在护士的耐心解释下,一场小误会被消除。
一天下来,求助热线声此起彼伏。
“真没想到患者有这么多难题和烦心事”,这是那冬鸣作为接线员最直观的感受,而慰藉之处在于患者当前的困惑都能及时得到解决。那冬鸣也表示,自己要在以后的问诊中多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
市民探访防疫一线
真没想到医生会这么忙
与那冬鸣不同,市民阎女士来到朝阳医院发热门诊,准备化身一位医务人员,体验医生在疫情前线的防护工作。
按照防疫指示要求,她依次佩戴圆帽、N95口罩,穿上隔离服,戴上手套、鞋套等防护装备。
准备完毕后,在同行医生的带领下依次经过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最终进入污染区范围。
推开污染区大门,只见医务人员们全副武装,紧张且忙碌,一个真实的防疫前线图景展现在阎女士面前。
“什么时候开始发热的?有什么症状?去过中高风险地区及城市吗?从哪个街道来的?”医生对患者进行仔细流调,患者需根据地面标识使用发热门诊专用通道依次检查。
护目镜一戴就是一整天,身上的隔离服不透气,护目镜上总会有层水汽;为了节省防护装备,医务人员在值班当天也尽量少喝水少吃饭。
......
经过1小时的短暂体验,阎女士不由得对医务人员的工作萌生敬意。仅是手套内的汗水以及口罩帽子留下的印记,就足以显示医务人员的艰辛,更难以想象医生和护士要在密不透风的环境中完成一天忙碌的工作。
作家走进手术室
手部消毒“唰”到跳起来
以上身份互换活动并非朝阳医院一家在做。
自2013年至今北京市已成功举办9届医患互换体验活动,在前8届互换体验活动中,共有3215位社会各界人士走进22家市属医院参与医务体验。
事实上,为加强医患的相互理解,全国已有多家医院开展医患互换交流体验活动。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也多次举办“医患角色互换体验营”活动,多位来自不同行业的志愿者,切实体验了医务人员“鲜为人知”的真实生活。
来自中山大学的博士后解佳,在急诊科的切身体验,颠覆了她以往对于急诊科医生的看法。
“过去,我觉得挂一个急诊号,医护人员好像走来走去没事干,就是不给我看病,而今天我终于明白,他们不是只有急诊这一块的病人。”
“印象极为深刻的就是她的消毒清洁工作,护士说我刷的太温柔了。”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手术室参与互换体验的作家王威廉提到,带领他的护士表示,手术室的手部消毒要听到“唰唰唰”的声音。而当他真正达到“唰唰唰”标准的时候,整个人痛得都要“跳起来了”。
除了这些医学上的操作规范,还有医患间最重要的沟通和理解。
“医患之间是被信任、被交付的关系,患方在陷入疾病时、感到无助时将生命交付给医者,而医方用专业知识巩固这种关系。”体验者、作家王威廉这样看待医患关系。但在体验后,他发现现实中,这种医患关系还受到患患关系、医者与患者家属的关系等诸多关系的影响。
在重症医学科,王威廉看到医患关系与沟通更为复杂的一面:重症监护室的患者大多失去自主判断与决策的能力,此时的医患关系让位给了医者与患者家属的关系。
医生需要事无巨细地与家属沟通患者的病情、治疗方案、治疗成本等等,由家属做出治疗决策。
在重症面前,医患关系面临了诸多的考验与变数:有的家属砸锅卖铁都要救治,但医学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有的患者还可以再努力,家属却先行放弃了治疗;有的家属反复犹疑不决,把难题都抛给了医生……
因为了解
所以才能理解
体验者们近距离感受医疗的神奇之旅,看到以往不曾了解过的医疗服务真相,更有助于以后医患的良好沟通。医患互换,患者可以进一步了解和理解医生的工作,同时医院管理者和医生也能够尽早发现医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
近年来,我国医疗纠纷事件增多,医患关系紧张,伤医事件时有发生,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据相关数据,全国法院系统2020年审理的医疗损害责任纠纷案件共计18670件。
聚焦医疗纠纷与暴力伤医事件,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法律顾问潘勇律师曾表示,医患纠纷的产生在于医院的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医疗服务态度也急需采取一定的整改措施。
业界公认的一个观点是,医患矛盾的产生,本质原因是双方信息不对称。如果医生没有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就很容易产生医患矛盾。
而当前环境下,信息全球化现象显著,部分媒体为搏眼球,有意夸大、扭曲医疗事实,也成为医患关系难以破冰的重要因素。
除上述原因,个人利益得不到满足,弱势群体利益长期受损也极易导致极端暴力事件。人民大学公共安全风险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王宏伟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曾指出:一个人的利益诉求得不到有效的满足,出现心理疾患,又无法得到及时的关爱和矫正,就很容易出现个人极端暴力事件。
可见,加强沟通,加强相互之间的理解和体验,对于医患双方皆是有益互补。同时加强沟通也满足互换体验活动的本质——化解医生患者之间的信任危机,打破隔阂与壁垒。
有不少网友对这样的互换活动表示强烈认同:“这个活动真不错,可以体验一下相互的不易,医院可以改进就医体验,增强患者的理解信任度。”“换位思考,角色互换,医患互换,内心会平和许多。”
跨越横亘在医患之间的“鸿沟”,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莫过于双方互换身份,真实体验。医生不再自危,患者也不再担心处理不公,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助推医院高质量发展。
正如一位网友被高赞的评论:医疗的本质是以人为本,不仅是患者,还包括医生。
综合《北京晚报》、健康界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