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中寻机 借风破局——聚焦中国民航2021年复苏之路
新华社北京1月11日电 题:危中寻机 借风破局——聚焦中国民航2021年复苏之路
新华社记者周圆
世纪疫情袭来,全球民航紧急“迫降”。
刚过去的2021年,作为“内防扩散、外防输入”的前沿阵地,中国民航统筹疫情防控与行业恢复,逆风起航、乘风而进,于“至暗时刻”蹚出一条复苏航道。
防与放,统筹疫情防控与行业恢复
“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民航表现如何?
“一年来,全行业面对疫情防控、经营亏损、安全压力等困难交织叠加影响,坚持稳中求进,在逆境中展现了强大韧劲,难中有成、难中有进。”
今年1月10日,在2022年全国民航工作会议上,民航局局长冯正霖作出如上判断。
回顾2021年,变异毒株相继袭来、各地疫情零星散发,民航业先后错过了春运、暑运、国庆等传统生产旺季,行业全面恢复面临严峻挑战。如何取舍“防”与“放”,考验着民航人的智慧。
“确保疫情不通过航空途径传播是民航人的责任,也是行业恢复发展的基石。”冯正霖说。
修订发布第八版疫情防控技术指南;针对变异毒株特点和疫情防控形势,多次升级航班和机场防控措施;严格执行国际客运航班熔断措施……一系列措施织牢民航疫情防控网。
防到位、防得准,行业恢复才能放手干!
专属值机柜台、安检通道、登机口,旅客随到随飞,像坐巴士一样方便……2021年4月27日,南方航空联合大兴国际机场开通“京广快线”和“京深快线”。
“全社会包括民航业疫情防控更有经验、更精准,为行业恢复创造了良好环境。”南航集团董事长马须伦说。
细数中国民航的2021年,复苏活力不断涌动:
4月1日起,民航发展基金征收标准再降20%。全年一揽子对策措施相继出台,为行业降成本近100亿元,稳定了行业发展的基本盘。
4月3日,“国民小吃”沙县小吃登上厦门航空客舱。升级“随心飞”、推出宠物定制包机和空中上网服务等,这一年各航企的产品服务创新不断。
6月27日,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正式通航投运,不久后青岛胶东国际机场正式投运。
9月1日起,新客规开始施行,对客票销售、行李托运等易于产生纠纷的环节提出明确要求……
数据更能展现中国民航的韧劲——2021年,全国民航完成运输总周转量、旅客运输量和货邮运输量分别为857亿吨公里、4.4亿人次、732万吨,同比分别增长7.3%、5.5%和8.2%。
抓防控、谋恢复,中国民航逐步探索出一套随疫情变化而动态调整的机制,行业发展稳中有进。
借风破局,锚定高质量发展
刷脸、核对身份证、将行李放入传送带进行自助安检……12月21日,张先生成为青岛胶东国际机场首位使用“易安检专用通道”的旅客,整个过检流程仅用两三分钟。
据民航局公安局副局长李彤介绍,“易安检”是一种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型安检模式,“理想状态下,旅客过检时间可缩短一半。”李彤说。
回望2021年,中国民航于危机中育新机,逆风起飞,加快促进容量规模和质量效率双提升。
——智慧民航建设稳步推进
旅客刷脸出行、行李“门到门”、不同交通方式换乘只需一次安检……智慧民航建设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民航业的集中体现,以智慧出行、智慧空管、智慧机场、智慧监管为四个核心抓手,智慧民航建设在过去一年里加速推进。
截至去年底,全国29家机场实现身份证一证通行,234家机场实现“无纸化”便捷出行,行李全流程跟踪范围进一步拓展,842架客机具备客舱无线网络服务能力。航空出行正从“走得了”向“走得快”“行得好”转变。
——基础设施夯基提效
11月27日11时25分,南航CZ8902航班从韶关丹霞机场起飞,标志着该机场正式通航,我国又一个地级市迈入“航空时代”。
民航“三中心”投运、沪蓉大通道贯通、京广大通道南段空域优化调整取得进展……“抓住运行总量低位运行的窗口期,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优化航班时刻、空域等资源的供给和配置,力争运行保障容量提升一个台阶。”据冯正霖介绍,2021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50亿元,超额完成年度投资目标。新建迁建运输机场9个,全国颁证运输机场达248个。
——绿色低碳有序推动
“女士们、先生们,本次航班产生的二氧化碳当量,东航通过支持植树造林、可再生能源发电等项目实现了抵消。”10月12日上午,这条客舱广播在国内首班“全生命周期碳中和航班”的客舱响起。
推广电子登机牌、行李托运卡;逐步停止提供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打造全流程飞行节能模式等。绿色正成为民航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教授邹建军表示,民航业利用市场恢复阶段低负载期,抓住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加快重大项目实施,推进重大改革,解决了一些制约行业发展的长周期变量。
向未来,民航强国启新航
今年元旦前夕,湖南郴州北湖机场候机楼内,年近六旬的王春芳在机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完成了值机。
“以前坐火车去北京,最快也要8个小时。现在机场开了,坐飞机只要3小时。”王春芳说。
据悉,2021年我国新增航空人口3563万,其中来自二三四线城市的占比达53%。中国航空运输协会研究员韩涛认为,新增的航空人口,尤其是对下沉市场潜力的挖掘,为行业恢复和未来发展积蓄着动能。
迈进2022年,变异毒株在全球扩散,中国民航要正视困难,更要坚定信心。
看环境,各地区各部门正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将为民航恢复发展提供良好宏观环境。
看防疫,目前全国完成全程接种的人数超12亿。冯正霖认为,今年疫情对行业运输生产的冲击将更加可控。
看行业,我国民航业务处理能力长期位居世界第二,民航强国八个基本特征中涉及运输航空领域的五个特征均处于成长期或成熟期。
看潜力,依托包括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在内的14亿多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我国航空市场空间仍然大有潜力可挖。
展望2025年,《“十四五”民用航空发展规划》日前印发,全面开启多领域民航强国建设新征程。
规划中一组数据勾勒出民航发展新图景——
预计到2025年,民用运输机场数量将达270个以上,保障航班起降1700万架次,旅客运输量9.3亿人次;市地级行政中心60分钟到运输机场覆盖率达80%,枢纽机场轨道接入率达80%;通航国家和地区超过70个,其中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超过50个。
“总体而言,支撑我国民航持续较快增长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十四五’时期我国航空市场增长潜力巨大,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民航局发展计划司司长韩钧说。
满怀信心向未来,中国民航正启新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