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标产品打假难在哪
□ 胡立彪
地理标志产品因其独特的品质而受市场追捧,却也正因此常遭假冒侵权之苦。近日,有媒体报道,品牌价值在全国地理标志产品排行榜中名列第四、在全国农产品排行榜中位列第一的五常大米,一直受假冒问题的困扰,近5年来,黑龙江省五常市大米协会对“五常大米”等商标侵权发起维权的案例达30多起。
像五常大米一样,福建平和琯溪蜜柚、河北赵县雪花梨、江苏苏州阳澄湖大闸蟹等有一定市场知名度的地标产品,几乎均有被假冒侵权的情况。尽管各地政府、协会和相关企业采取多种手段来防假打假,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地标产品被假冒侵权的现象仍难根除。根据官方给出的数据,五常市每年大米产量约70万吨,丰年可以达到百万吨。但从媒体报道看,市面上打着“五常大米”名号销售的大米却能达到1000万吨的规模。由此可见五常大米遭假冒侵权情况之严重。
干假冒地标产品勾当者,有一部分是“外地人”。业内人士称,市场上有不少“五常大米”并非产自黑龙江五常市,而是“产”自外地。所谓“产”,其实就是外地米商直接用当地大米“加工”“包装”。当然,为了逃避监管,这些米商一般不直接使用“五常大米”的商标,而是用类似商标打擦边球,比如在包装上打出“五常御贡”“五常稻花香”“五常稻米优质生产基地”等字样误导消费者。
这些“外地人”中有一部分离地标产品保护区域较近,他们干假冒之事有“近水楼台”之便。地标产品保护的范围毕竟有限,在没被划进保护范围但处在周边的人看来,自家不但享受不到地标产品保护带来的好处,反而会因那些被保护的产品而导致自家产品收益受损,类似于区域品牌发展中存在的“虹吸效应”。比如,相较于五常大米的市场和品牌优势,周边地区出产的大米即便品质差不了太多,也很难卖出好价钱。该区域的一些人心存不甘,会在利益驱使下加入假冒侵权行列。
不过,五常大米被侵权假冒,最大问题并非来自外部,而是来自本地。与五常大米同样高频出现的还有一个词:“调和米”。据悉,五常市的米商除了出售当地的正宗五常大米(即稻花香)外,还出售“调和米”:一是由外地大米和稻花香调和而成,但不标注“五常大米”;二是由五常其他品种大米和稻花香调和而成,标注“五常大米”;三是外地大米和五常其他品种大米调和而成,标注“五常大米”。有报道称,五常市周边市县甚至一河相隔的吉林省个别乡镇,专门种植一些水稻给五常水稻做“配套”,尽管这些水稻品质也不错,但为了借五常大米的名气提高收益,它们甘愿给五常大米做“配角”。
事实上,“调和”(本质上也是一种造假)现象不只出现在五常一地,在其他地标产品区域也并不鲜见。比如,有媒体调查发现,阳澄湖大闸蟹产区曾出现蟹农、蟹商趁夜晚将外地蟹倒入湖中,第二天捞出来当做阳澄湖大闸蟹售卖的情况,这种蟹被戏称为“洗澡蟹”。无论是“洗澡蟹”还是“调和米”,都暴露出地标产品产区一些人借地标产品的名气打擦边球、追求高额利润的不当目的。
假冒侵权问题主要在当地,打假阻力也主要出在当地内部。一个好消息是,在意识到地标产品市场乱象会导致地标产品品牌形象受损的现实后,一些地标产品区域政府和行业组织开始醒悟,认识到过度透支地标品牌是一种拔苗助长的短视做法,必须转变思路。笔者了解到,五常当地已多次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加大对五常大米的品牌保护,并已取得成效。“要像保护自己眼睛一样,保护、维护好这个品牌,将五常大米产业做大、做强,让五常大米品牌保值、增值。”这是五常当地政府的反思,希望也能给其他地标产品区域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个醒。
《中国质量报》